如何判断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9-02 03:00:27 305 人看过

本文介绍了教唆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教唆犯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教唆犯的个人意图只是中止犯罪,而没有积极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就不能认为该教唆犯成立了犯罪中止。

在教唆犯成功实施其教唆行为后,如果其他被教唆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教唆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方式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这是教唆犯罪中止。但是如果教唆犯的个人意图只是中止犯罪,而没有积极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那么就不能认为该教唆犯成立了犯罪中止。

如 何 认 定 教 唆 犯 的 犯 罪 中 止 ?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在实行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形态。对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教唆犯具有实行犯罪的能力;2. 教唆犯实行了犯罪实行行为;3. 教唆犯具有中止犯罪的能力;4. 教唆犯中止了犯罪实行行为。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是一种重要的从宽处罚情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适当减轻或免除其刑罚。同时,对于犯罪中止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是一种重要的从宽处罚情节。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教唆犯的犯罪中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适当减轻或免除其刑罚。同时,对于犯罪中止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2日 18:5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教唆犯相关文章
  •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应当如何处理
    是否构成教唆犯需要先做出专业的认定才行,而此时虽然教唆的人实际并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但也是要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外,对教唆犯量刑,结合以下几个情况:1、第一款是关于对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处罚原则和从重处罚情节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在罪犯分类中称“教唆犯”。根据本款的规定,对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是指教唆犯罪的人教唆的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即在实行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及教唆的程度不同,对完成所教唆的犯罪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因此,规定“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的作
    2023-06-03
    164人看过
  • 对共犯中的教唆犯判几年
    一、对共犯中的教唆犯判几年《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29条的规定,确定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这是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因此,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是从犯。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刑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防止坏人唆使和利用青少年进行犯罪活动,因为不满18周岁的人,思想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听信坏人的挑唆而走上歧途。因此,对于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教唆犯,予以从重处罚,是完全必要的。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情
    2023-04-28
    458人看过
  • 教唆行为罪犯罪中止怎么认定
    一、教唆行为罪犯罪中止怎么认定被教唆人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但教唆犯在被教唆人主动中止犯罪后,其犯罪意图依然存在,其不知道被教唆人已经中止了犯罪行为,因此,教唆犯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和中止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和实行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于刑事处罚。1、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1)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即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不同于犯意表示。犯意表示是指以口头、文字或其他方式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二者的区别在于:犯罪预备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已具备特定的犯罪构成,我国刑法规定原则上要作为犯罪处理;而犯意表示,还不是行为,无论是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还是客观表现上看,都不是在为犯罪实施创造条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对犯意表示不能处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种类似于犯意表示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犯意
    2023-04-28
    160人看过
  • 什么叫教唆犯罪?如何判刑?
    一、什么叫教唆犯罪?教唆罪,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罪。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教唆犯以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作出不同的划分。以教唆方式为标准,教唆犯可分为直接教唆犯和间接教唆犯;以教唆犯人数为标准,可分为单独教唆犯与共同教唆犯;以教唆犯与被教唆犯之间是否实际成立共犯关系为标准,可分为共犯教唆犯与非共犯教唆犯共犯教唆犯指被教唆人故意实施被教唆之犯罪犯罪,教唆人与被教唆人构成共犯的情形。非共犯教唆犯则相反,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之犯罪行为,二者不构成共犯。此种划分在研究教唆犯的停止形态问题上有重要意义;以教唆犯所教唆内容是否明确、具体为标准,可分为确定性教唆犯与概然性教唆犯;以教唆的停止状态为标准,可分为教唆犯的既遂犯、未遂犯
    2023-04-20
    252人看过
  •  犯罪中止:如何判断团伙解散是否构成犯罪中止?
    李某预谋害妻子,但最终放弃了行动,因为念及多年的夫妻情,自动放弃了犯罪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其行为有效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未造成犯罪结果,所以对李某应当免除刑事处罚。只有当以下条件都满足时,才能将行为视为犯罪中止:(一)行为人具备中止犯罪的意图;(二)行为人实际采取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是在犯罪过程之外;(四)犯罪中止必须有效地阻止了犯罪行为的继续进行,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案例】李某与王某系夫妻,两人经常为李某的外遇行为争吵,且王某不肯与李某离婚。一日李某为达到与王某离婚的目的,预谋害王某,便拿出自造的手枪向王某射击,由于王某躲闪的及时,第一枪未射中。这个时候李某完全有条件向王某继续开枪,但是念自己和王某已是多年夫妻,便自动放弃了枪杀王某的行为。【解析】李某的行为应属于犯罪中止,因为李某第一次射击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目的,并且李某完全可以有条
    2023-11-10
    274人看过
  • 被教唆的人犯罪中止还会被抓吗
    一、被教唆的人犯罪中止还会被抓吗在被教唆者中止实施犯罪行为且未对社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情况下,对于教唆者,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程度的减轻处罚;而若被教唆者并未实际执行教唆所涉及的罪行,则对于教唆者,应给予从轻或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怎么处罚1、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所谓“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教唆犯的教唆,对被教唆人没有起到促成犯意,实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没有实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没有实施其他犯罪,其教唆行为没有造成直接的犯罪结果;二是被教唆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而犯了其他罪。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教唆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
    2024-04-08
    458人看过
  • 有教唆犯犯罪教唆犯是怎么规定的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征是教唆人并不亲自实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实施自己的犯罪意图。一、教唆罪能判多少年法律未规定教唆罪,而是规定了教唆犯,行为人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他人按照本人的犯罪意图来实施犯罪。具体的判刑要看《刑法》分则中的规定。二、最新教唆犯如何量刑最新教唆犯量刑标准如下:1、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成立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2、必须有教唆行为;3、必须有教唆故意行为。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即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
    2023-03-13
    55人看过
  • 怎样构成教唆罪,如何处罚教唆犯
    法律上并没有教唆罪的定义,而只有教唆犯。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即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以及其他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意或者虽有犯意但不坚定的人,使其决意实施自己所劝说、授意的犯罪,以达到犯罪的目的的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教唆不是一个单独的罪名。教唆他人实施什么犯罪,就以什么罪名论处,而胁从他人犯罪的,只能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论处,不再以教唆的内容实行数罪并罚。对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规定,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所谓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占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危害,即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对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实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对在
    2023-05-01
    489人看过
  • 教唆犯罪: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教唆犯的定位
    教唆犯是否为共同犯罪要视情况而定:1、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关系。但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应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2、如果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构成共犯关系,即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不构成共同犯罪。依照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教唆人,即构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突出特点是故意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决定实施犯罪。因此,教唆犯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共同犯罪的一种类型。《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
    2023-08-17
    252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如何认定
    一、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如何认定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挪用公款罪中,教唆他人挪用公款的,教唆人就是属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二、教唆犯的处罚原则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
    2023-05-12
    74人看过
  • 教唆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吗,教唆犯罪的量刑
    一、教唆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吗教唆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要看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被教唆的对象是否有按照教唆的内容实施犯罪行为,只有被教唆的对象实施教唆的犯罪行为的,教唆者才构成犯罪。2.被教唆的对象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如果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法律规定以外的犯罪,教唆犯和被教唆的人之间不发生共犯关系,教唆犯应对其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所实施的犯罪承担全部刑事责任。二、教唆犯罪的量刑对于教唆犯罪的量刑,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由于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处罚上也应有所不同,对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按照刑法关于主犯的处罚规定处罚。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3.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谓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
    2023-06-27
    347人看过
  • 犯罪中止与犯罪中断
    案情如下:2004年7月28日,甲男与乙男共谋入室抢劫某中学暑假留守女教师丙的财物。30日晚,乙在该校外望风,甲翻墙入校,持水果刀闯入丙的房间,发现房内没有贵重财物,便以水果刀相威胁,令丙摘下手表(价值2100元)给自己。丙边摘表边说:我是老师,不能没有手表。你拿走其他东西都可以,只要不抢走我的手表就行。甲即将刀装入衣袋,对丙说:好吧,我不抢你的手表,也不拿走其他东西,让我看看你脱光衣服的样子我就走。丙不同意,甲又以刀相威胁,逼丙脱光衣服。丙将已摘下的手表放在桌上,流泪脱完衣服。甲不顾丙的反抗强行摸了丙的乳房后,对丙说:好吧,你可以穿上衣服了。在丙背对着甲穿衣服时,甲乘机将桌上的手表拿走。甲出校后与乙碰头,乙问抢了什么东西,甲说就抢了一只手表。甲将手表交给乙出卖,乙以1000元价格卖给他人后,甲与乙各分得500元。此题的答案为:甲、乙构成抢劫共犯,甲为主犯,乙为从犯;甲为抢劫中止,乙为抢劫
    2023-04-22
    395人看过
  • 如何判断刑事未遂和犯罪中止
    应这样判断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一、强奸中止和强奸未遂强奸中止和强奸未遂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没有把犯罪完成,即犯罪分子主观上所追求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二者的区别在于: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和着手实施的过程中;犯罪未遂是被迫的,而犯罪中止是自动的防止了犯罪的结果。二、入室未盗窃怎么定罪入室未盗窃,分为两种情形:(1)犯罪中止;(2)犯罪未遂。没有偷任何东西,也要根据具体情节作出判断。因为这里存在自动终止犯罪和因客观因素没有成功实施犯罪两种情况:(1)犯罪中止:在犯罪过冲中,主观上自动放弃犯罪行为的,属于犯罪中止。这里可以考虑的是:没有造成损害的免于处罚,造成损害的应该减轻处罚。(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023-03-07
    120人看过
  • 犯罪中止怎么判断
    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一、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
    2023-03-06
    9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教唆犯
    词条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更多>

    #教唆犯
    相关咨询
    • 被教唆人犯罪中止教唆犯的话法律会怎么判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6-26
      教唆犯构成犯罪未遂。《刑法》第二十三条【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教唆犯罪:如何判断是否为共同犯罪
      广西在线咨询 2024-11-14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犯罪,若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则各人应按所犯之罪分别处以刑罚。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为主犯。 三人或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为犯罪集团。 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进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以外的主犯,应按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行为进行处罚
    • 被教唆犯罪行为犯罪中止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1
      被教唆人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但教唆犯在被教唆人主动中止犯罪后,其犯罪意图依然存在,其不知道被教唆人已经中止了犯罪行为,因此,教唆犯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和中止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和实行犯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于刑事处罚。
    • 被教唆者中止犯罪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12
      教唆中止是指教唆犯自动中止其教唆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教唆犯在教唆预备阶段,只要放弃教唆意图,停止教唆预备行为,就是教唆中止。如果已经将犯意灌输给他人,则需要劝止被教唆人实施犯罪,方构成教唆中止。[1] 共犯从属性说认为,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教唆犯的停止状态应由被教唆人的犯罪停止状态所决定,被教唆人在接受教唆以后开始实行犯罪,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构成犯罪中止的,教唆犯也应构成
    • 在行窃的时候犯罪中止了,教唆犯与犯罪中止如何界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31
      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进入实行阶段就停止下来的犯罪停止形态。 二、特征(构成条件)1行为人为了犯罪已开始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含义。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前者将犯罪的思想付诸了行动,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危害结果,具有现实迫近的社会危害性。后者是行为人将犯罪意图用语言或文字表露于外部,只要未付诸实施就不会危害社会。如准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