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没写违约金这个合同有效。违约金的适用应以约定为前提。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时,违约方应当向对方支付一定金额的货币。双方在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的,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另一方可以主张相应的利息作为补偿,利息计算标准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这一主张必须在诉讼请求中明确是利息损失,不得与违约金混淆。原告的主张对违约金或利息损失不明确的,法官可以行使解释权,要求当事人明确主张,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一、劳动合同到岗违约金的规定是什么
劳动合同到岗违约金的规定是签订合同之后却不履行到岗的义务,就需要支付约定当中的具体金额的违约金,这样的一种违约金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补偿性质,也带有一些惩罚性得色彩,所以必须要赔偿。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预先约定的当一方不履行合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时,由违约的一方支付给对方的一定金额的货币。违约金既具有赔偿性又具有惩罚性。是否采用违约金这一补救办法,必须是由合同当事人事先在合同中明承约定,否则,当事人一方无权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同时还规定,违约金视为违反合同的损失补偿,是一种补偿性的经济制裁措施。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另一方不得再要求赔偿损失(赔偿需有证据违约金不需举证)。
二、贷款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的要如何处理
借款人在借款合同期限届满不能归还借款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关于违约责任形式,依照《民法典》的规定,合同约定有违约金的,依约支付违约金;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应当按照约定或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可见现行《民法典》并没有对违约金责任形式所适用的合同范围作出限制。
在我国,借款合同中未约定违约金,也可以主张违约金,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
第五百七十七条【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预期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八十五条【违约金】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
没有违约金条款,这份合同还能生效吗?
280人看过
-
合同违约金有没有上限,合同违约金是否有上限
362人看过
-
物业费合同里没有写违约金是否合法?
436人看过
-
是否有效没生效合同中违约金条款
330人看过
-
合同上违约金这条怎样写
327人看过
-
合同违约是否有违约金?
55人看过
违约金是指合同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或金钱替代物。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违约金通常是一种违约的惩罚,用于弥补对方因违约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需要注意违约金的具体金额和支付方式,以及是否符合合同条款和相关法律法... 更多>
-
-
合同违约金20%是否有效,合同违约金怎么算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25在一般合同案件处理中,必然涉及违约金标准的认定。对于违约金计算标准的认定,应当以当事人是否对合同约定的相关内容提出异议为调整依据。具体确认原则是: 1、当事人没有提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过高或者过低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内容确定违约金计算标准。 2、当事人提出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过高或者过低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予以调整。当事人不同意调整的,人民法院可参照同类型案
-
合同违约金有没有上限,合同违约金是否有上限宁夏在线咨询 2023-03-09法律对于违约金的最高限度并没有明确的数额规定。但合同违约金一般是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30%,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
-
这个没有确定金额的合同是否有效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29有效。 1、有效的,没有确定金额的合同有没有效,要依据合同的具体内容而定,如果只是没有确定金额,合同的其他方面合法的,该合同是有效的。如果合同双方对违约金有约定,则一方违约时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如果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违约金一般等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此时,由损失方提供由于相对方的违约行为导致自己损失的证据,主张赔偿。 2、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
-
没写违约金合同上要写多少违约金合同山东在线咨询 2023-05-06合同中虽然没有约定违约金,仍然可以向对方请求损害赔偿。对于违约行为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违约方都应当给予赔偿。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