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高空抛物如何办
发现高空抛物的,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高空抛物的,可以构成高空抛物罪,具体是指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构成高空抛物罪的,人民法院将会对其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高空抛物罪是什么
高空抛物罪,是指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高空抛物罪为故意犯罪,其法定最高刑为一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从较轻的法定刑可以看出,该罪名只适用于未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如果高空抛物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则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三、什么是高空抛物罪
高空抛物罪,是指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
高空抛物罪为故意犯罪,其法定最高刑为一年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从较轻的法定刑可以看出,该罪名只适用于未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如果高空抛物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则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n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高空抛物会被发现吗
65人看过
-
女子高空抛物被判刑,高空抛物性质到底如何?
404人看过
-
高空抛物的归责原则以及高空抛物如何取证
398人看过
-
高空抛物罪如何判刑?
211人看过
-
高空抛物的责任如何界定,高空抛物负法律责任吗
61人看过
-
如何解决高空抛物问题
141人看过
-
如何定高空抛物罪高空抛物罪的罪名概念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10-10高空抛物入刑法的认定罪责主要有,故意杀,伤害罪。这些罪名最高可以判刑三年到七年以及巨额的罚款,高空抛物在我国也属于一项多发的意外伤人行为,对于绝大部分人的不重视以及无所谓的态度,在我国的发生率很高,但若不是故意情况下高空抛物伤人则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当事人的情况,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才行。
-
高空抛物致死,高空抛物致死怎么判刑,高空抛物致死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16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抛砖砸死女婴”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在为百日女婴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父母悲痛欲绝而扼腕的同时,一个有关城市高空抛物威胁人们“头顶安全”的社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高空抛物在造成人身伤亡和重大财物损失的严重后果以及高空抛物者的观恶意程度,可能涉及到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相应的罪名主要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以及危险方
-
高空抛物,伤人,如何判刑?台湾在线咨询 2023-07-25故意高空抛物伤人,涉嫌故意伤害罪,情节严重要负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
-
与高空抛物罪如何量刑?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0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二【高空抛物罪】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如何定义恶意高空抛物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11恶意高空抛物可以理解为对明知高空抛物会产生他人损失的情况下仍然实施高空抛物行为,有着不良动机的行为。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