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通过仲裁申请职工伤残鉴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05 14:13:55 263 人看过

职工伤残鉴定是否可以申请仲裁职工伤残鉴定不能申请仲裁,但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工伤职工伤残鉴定将有新标准

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启动

7月20日,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标志着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劳动保障部王东进副部长要求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精心组织,科学论证,做好《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制定工作。

王东进指出,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是工伤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伤保险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决定条件。要充分认识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关键是要做到三化,即鉴定程序规范化、鉴定人员专业化、鉴定依据标准化。

现行职工因工伤残的鉴定标准是1996年原劳动部制定并由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多年来,这一标准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统一了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的评定标准,使工伤职工的伤残等级评定做到了有据可依。二是为维护工伤职工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十年来,已有200多万名工伤职工按照这一标准进行了伤残等级评定,从而根据伤残程度的不同享受了不同级别的工伤保险待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新情况的不断涌现,这一标准自身的缺陷日益显现:一是各科目之间标准平衡不够,宽严失当。二是有些规定比较原则,缺乏解释,实践中不易操作。三是有些规定强调主观因素较多,对客观检查因素要求少,鉴定结论客观性不够。四是有些规定在当时条件下还缺乏该科目下的具体的小标准。这些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迫切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修改,制定新的《标准》。

王东进说,目前,制定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具备了很好的条件。一是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明确授权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二是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现行标准实施近10年来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制定新标准的宝贵财富。三是制定标准和将来实施标准都有了组织保障。工伤保险三支队伍建设,特别是劳动能鉴定队伍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东进强调,要保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的科学合理,必须明确制定标准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制定的原则,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制定标准。《条例》明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并规定了劳动功能障碍分为10个等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3个等级,同时规定了《标准》的制定机关。这确定了标准制定的基本框架。二是坚持平稳衔接的原则,保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相对稳定与连续。这次制定的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要尽可能地与1996年制定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做好衔接,不要人为地造成标准之间的大起大落,以保持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的相对稳定与连续。三是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标准的制定既要在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做到《标准》本身各门类、科别的平衡。四是坚持评定劳动功能障碍的原则,评残与评病相分离。现行的评残标准,残、病不分,残、伤不分,这次制定的标准,将尽可能地按劳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来确定伤残等级,也就是说,尽可能地按残的状况来确定等级,不用或尽可能少地用病或伤的状况来确定等级。五是坚持依靠专家的原则,体现《标准》制定工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六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做到开放式制定《标准》,广泛征求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事关广大工伤职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影响重大,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劳动保障部成立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咨询组、技术组。王东进副部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工伤保险司司长陈刚任副组长。国家《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制定工作分前期准备、标准起草、征求意见、送审发布四个阶段进行,整个制定工作预计年内完成。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5日 15: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鉴定结论相关文章
  • 职工是否可以直接申请工伤鉴定
    发生工伤事故后,用人单位不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可以直接申请工伤认定,而申请认定的期限是一年。一、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
    2023-06-24
    333人看过
  • 工伤认定不做伤残鉴定是否可以申请
    一、工伤认定不做伤残鉴定是否可以申请?1、按规定,超过一年没有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部门不会再受理;2、没有申请工伤认定,是不能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3、如果单位愿意按工伤待遇来进行赔偿是可以的,可以参照工伤鉴定标准来确定等级,进行相关的赔偿金额计算。二、工伤认定书多长时间能出来?60天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所以工伤认定书一般60天就可以出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申请工伤认定的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从业人员所在单位,同时告知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程序。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报的,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工会组织在1年之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工伤保险条例》的第14、15
    2023-04-17
    214人看过
  • 工伤认定不做伤残鉴定是否可以申请
    1、按规定,超过一年没有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部门不会再受理;2、没有申请工伤认定,是不能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3、如果单位愿意按工伤待遇来进行赔偿是可以的,可以参照工伤鉴定标准来确定等级,进行相关的赔偿金额计算。一、工伤认定书多长时间能出来?60天作出工伤认定决定,所以工伤认定书一般60天就可以出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申请工伤认定的从业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和该从业人员所在单位,同时告知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程序。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确诊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本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报。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报的,工伤职工或者其亲属、工会组织在1年之内,也可以直接向劳动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工伤保险条例》的第14、15条中具体列举了职工认定为工伤的10中情
    2023-02-24
    176人看过
  • 工伤认定过期是否应申请仲裁
    一、工伤认定过期是否应申请仲裁工伤认定过错,社会保险部门不受理的,申请人对不受理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请求用人单位赔偿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的;(二)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三)用人单位对经办机构确定的单位缴费费率不服的;(四)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认为经办机构未履行有关协议或者规定的;(五)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
    2023-06-11
    100人看过
  • 申请工伤可以鉴定伤残吗
    一、申请工伤可以鉴定伤残吗申请工伤可以鉴定伤残,具体流程如下:1.因工伤残职工在医疗终结后应携带资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申请伤残等级评定;2.鉴定者携带医疗机构出具的伤、病、残诊断证明,如:病历、出院证明、ct片、化验单、心电图等相关诊断材料及《职工伤病残劳动鉴定审批表》于每周一、二、三、五来做鉴定。3.鉴定办对鉴定者携带的材料由专家确认后,交纳200元鉴定费。如材料不全,由鉴定版出具委托诊断后,再来鉴定。4.鉴定办于每周四定期召开鉴定会,做出等级或结论,并予以公布。5.自鉴定材料收下登记之日起15日后,由单位劳资人员前来领取鉴定结果及所收全部材料。二、申请工伤鉴定需要什么材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1.有效的诊断证明、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有关规定复印或者复制的检查、检验报告等完整病历材料;2.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原件。三、鉴定
    2023-04-25
    103人看过
  • 谁可以申请工伤伤残鉴定
    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医疗期终结后,单位拒绝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受伤职工可以自行申请伤残。具体程序如下:1、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的受伤职工,须向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递交书面申请,并按要求详细填写《伤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个人申请表》(一式三份),与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机构签订《伤病职工个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协议书》;2、伤病职工在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服务机构登记后,由服务机构填写《鉴定表》(一式三份)中的个人情况和\伤病情况及医疗经过\,贴上申请人小一寸免冠半身近照,并盖服务机构的骑缝章;3、伤病职工按本人的伤病性质持《鉴定表》到指定诊断医院作诊断结论并由医院有关科室盖章后,连同有关病历、检验结果交回服务机构,由服务机构报送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4、伤病职工向服务机构送齐《鉴定表》
    2023-06-14
    169人看过
换一批
#刑事证据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鉴定结论又称鉴定意见,是证据的一种。鉴定意见是鉴定人在诉讼中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分析后所作出的科学判断,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如法医鉴定、指纹鉴定、笔迹鉴定、化学物品鉴定、精神病鉴定等。鉴定意见是传来证据,是由鉴定机... 更多>

    #鉴定结论
    相关咨询
    • 职工伤残鉴定是否可以申请仲裁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6-02
      职工伤残鉴定不能申请仲裁,但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六条,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
    • 如何通过职工伤残鉴定申请劳动仲裁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12
      职工伤残鉴定不能申请仲裁,但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六条,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
    • 伤残鉴定可以申请仲裁吗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5-15
      职工伤残鉴定不能申请仲裁,但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六条,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
    • 工伤鉴定未出来是否还可以申请仲裁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11
      工伤鉴定结论未出来,权利尚不明确,不存在被侵害,时效尚未起算。职工遭受工伤事故伤害,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还没有作出,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尚不确定,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争议也就没有发生,还没有被侵害,仲裁时效尚未起算,不存在超过时效问题。《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
    • 工伤是否可以申请仲裁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3-16
      工伤可以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