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构成理论如下:
1、客体要件,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3、主体要件,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包括自然人或单位;
4、主观要件,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或者过失。
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具体有: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从犯罪构成理论入手作无罪辩护
1、从犯罪构成理论入手作无罪辩护。
2、从“证据不足”入和“罪疑从无”进行无罪辩护罪疑从无原则是指对犯罪事实不清,犯罪证据不足的刑事疑难案件作出无罪推定的一项刑事证据原则,也是保障被告人基本人权和体现现代刑事诉讼价值客观要求的诉讼原则。
3、从“程序违法”进行无罪辩护。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有: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
2、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既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
3、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4、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本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由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有不同档,所以必须认真考虑故意杀人罪的情节,对于较轻的情节,可以尽力争取量刑的从轻处理。
-
构成刑事犯罪的三条理论
473人看过
-
试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法律论文
431人看过
-
是否言论构成犯罪?
306人看过
-
犯罪构成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什么
279人看过
-
论述单位犯罪的构成要素
328人看过
-
言论可能构成犯罪吗
99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
如何理解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08犯罪构成理论在刑法学理论中是基础地位。通俗的讲,犯罪构成理论就是刑法学在实践中,如何将刑法条文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方法。刑法的理论有很多种,在我国一般沿革为前苏联四要件学说模式和张明楷提出的依普通法系为基础的三阶层理论,加之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共同使法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前苏联模式为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三阶层理论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其实只是一种判断方法的不同,得到的结
-
论诈骗罪与不构成犯罪的辩护词福建在线咨询 2022-12-05诈骗罪不构成犯罪的辩护词首先应当写明辩护人认为,公诉人指控被告人犯诈骗罪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并不充分,行为不构成犯罪,法庭应依法认定无罪。 其次,写明诈骗罪的量刑标准以及嫌疑人不构成诈骗罪的事实与理由,最后,写明辩护人姓名并且写明时间。
-
构成不作为犯罪论据是怎样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6-27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直接规定,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违反法律直接规定。是指《刑法》有直接规定的罪名,才构成犯罪,即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严禁“类推”。以《刑法》确定罪名为准。(二)负有法定义务。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具有作为义务而不作为的行为。(三)拒绝履行的行为。是指能够有条件作为,而拒绝履行作为的行为。(四)要达到
-
是否构成不作为犯罪辩论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17由于不作为的复杂性,它一直是行为理论上争论的焦点问题。不作为是不是一种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待论证问题。各种行为理论都力图证明不作为的行为性,可以说,有作为的行为性是检测各种行为理论的试金石。 不作为的行为性在证明上的困难缘自它是身体的静止,即不像作为那样存在身体的外部动作,在单纯物理意义上是一种“无”的状态。因此,从物体的意义上难以证明不作为的行为性。为此,在不作为的行为性的证明中,往往引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