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与诈骗罪的区别:1、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不当得利是民事行为。
诈骗罪和贷款诈骗罪的区别有哪些
1、犯罪对象不同。
贷款诈骗罪的对象仅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受害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而诈骗罪的对象既包括货币,亦包括财物,对象不仅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其范围比贷款诈骗罪广泛得多。
2、发生的领域不同。
贷款诈骗罪发生在金融领域进行贷款的过程中。
而诈骗罪的领域范围则极为广泛,可以涉及任何领域,自然也包括金融领域在内。
3、侵害的客体不同。
贷款诈骗罪本罪不仅会对国家、公众贷款的所有权造成侵害,同时亦侵害了国家有关金融信贷的管理制度,其属于复杂客体。
而诈骗罪的客体则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4、客观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
两者行为的本质特征虽然都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贷款诈骗罪所使用的方法却是围绕骗取贷款进行的,所使用的具体方法都是与贷款所需的文件、文件有关,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等等。
而诈骗罪的行为方式更多样化,有时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便可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贷款诈骗罪和诈骗罪发生的领域及侵害的客体等是完全不一样的,贷款诈骗罪只发生在借贷的过程中,但是诈骗罪存在的领域非常多,而且贷款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也是特定的。构成贷款诈骗罪的,从金融机构诈骗的贷款需要如数退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区别虚假诉讼罪和诈骗罪的关键点是
203人看过
-
区分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关键点在哪里?
309人看过
-
区分普票和专票的关键点
307人看过
-
区分经济纠纷与诈骗的关键点是什么?
151人看过
-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及关键点解析
307人看过
-
销售伪劣产品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及关键点分析
412人看过
不当得利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受益人为恶意时,返还范围以取得利益与损失利益中较大者为限;受益人先为善意,后为恶意的,返还范围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限。 另外,恶意的受益人将所受利益无偿让与第三人的,恶意受益人... 更多>
-
区分职务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关键陕西在线咨询 2025-01-15职务侵占罪和诈骗罪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财产所有权。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属于特殊主体。而诈骗罪的主体则为一般主体,没有特殊要求。职务侵占罪的对象是行为人所在的单位财物,这些财物实际上已为行为人掌握。诈骗罪的对象则是被诈骗人,不为自己控制的其他人财务。职务侵占罪是利用职权之便侵占本单位的财物,而诈骗罪则是用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的财物。这些是职务侵占
-
区分普通诈骗与集资诈骗的关键辽宁在线咨询 2025-01-15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对象存在差异。集资诈骗罪主要针对社会上不特定的公众资金,而诈骗罪则针对特定人的财物或财产性利益。在诈骗方式上,两种罪行也有所不同。犯罪所涉及的具体金额和刑期差异也很大。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具体标准如下:若诈骗金额较大,则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以罚款;若诈骗金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则判处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以罚款;若诈骗金额特别巨大或有
-
区分高利转贷罪的关键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5-01-20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高利转贷罪则是指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
诈骗和不当得利还款区别在哪里?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8①原物返还,即当原物尚存时,应返还原物。 ②作价返还,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则可作价偿还。 关于价额的计算方法,通说认为,当受益人所受利益为劳务时,其价额为劳务的通常报酬;当原物因附合而丧失所有权时,应以因附合对于受益人所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为标准;当原物因他人侵权而灭失时,应以受益人所得赔偿额为限;当原物被消耗时,应以消耗时的市场价格为准。 返还不当得利,除返还原来所取得的利益外,由此利益所产生的孳
-
诈骗和不当得利有什么不同湖北在线咨询 2023-06-07我可以这样解释诈骗罪是以主观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假信息骗取他人钱财,数额较大,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属于刑事犯罪,是完全以欺诈的手段不等的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是他人受损,自己受益,当然违法。不当得利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以诈骗为手段的行为,其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要被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