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法》修订草案二审稿近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首次对互联网广告做出规范,不仅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适用草案各项规定,还明确要求网页弹窗广告须能一键关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兴经济形态和市场主体不断出现,而应该对其予以规制的法律则显得相对滞后,例如现行《广告法》对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广告发布缺乏规制。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及相关法律理论建设,法律总是疲于追赶侵入式广告的各种形态,无法对之进行及时有效规范。在一段时间内,执法者对于这类新兴媒体上发布的广告性质难以认定、难以固定证据、难以对应法条;被广告的受众更是难以应对、难以投诉,以至于一些人甚至认为社交媒体平台是法外之地。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互联网逐渐成为违规广告的重灾区。网络弹窗已基本涵盖网站、网页游戏及播放器在内的绝大部分互联网产品,成为网上信息传播和广告推广的重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网民常用软件中,有弹窗广告行为的软件达1221个,其中每天弹出广告数量超过1000次的软件近500个。
平等是法律的基本属性,绝不能让任何主体和领域成为法外之地。此次的《广告法》修订草案充分体现了法律这一基本属性,将更加有利于保证广告市场的公平竞争,有利于实现有效监管。也只有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新兴媒体全部纳入法律规制范围,法律的权威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必须承认,网络广告与一般广告相比具有特殊性,它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更趋于隐私,比如满屏的牛皮癣、对个人信息的窥探、不当内容的使用等等。因此,笔者以为,对于网络广告应有更多具有针对性的规定。除了强调对网络广告内容的监管,还需要更多关注其投放方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此外,《广告法》除了规定广告主、广告发布者的义务,更应该为网络用户设定权利,特别是知情权、选择权等基础性权利。
目前,《广告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已引起社会各界一片叫好,相信随着新《广告法》的最后出台,互联网广告的法治时代也将真正到来。
-
网络广告法的模糊地带
485人看过
-
网络广告法解析
353人看过
-
网络广告公司成局外人
498人看过
-
赵志全:出台《网络广告法》净化网络广告市场
481人看过
-
最高法:决不允许网络成为法外之地
230人看过
-
网络广告之侵权行为该停止了
146人看过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即每个参与者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目的在于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标。 划分了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限,为市场主体的竞争设定了共同遵循的行为标准。对于在市... 更多>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从事网络赌博违法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2-14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从事网络赌博违法。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3号第一条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聚众赌博”:(一)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二)组织3人以上赌博,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三)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四)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
-
过期网络广告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20不可以用过期的荣誉打广告,用过期荣誉做广告涉嫌虚假宣传。如果违反广告法及产品质量法,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会受到经济或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相关人员要受到刑事处罚。
-
网络上张贴小广告犯法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5-23四处张贴小广告是违法行为。非法小广告既破坏市容市貌环境,又损坏公私财物,同时也参杂着许多虚假广告,严重扰乱了市民正常生活,可能会触行政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的相关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网络广告如何赔偿!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26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出现,有些网络广告为了吸引网友的眼球,会特地的用人们熟悉的方式或明星,这就可能构成侵权的情况了。当网络广告出现侵权的情形是可以要求对方赔偿的,那么网络广告侵权怎么赔偿网络广告侵权怎么赔偿主要有这几种:1、侵害财产的损害赔偿2、侵害知识产权的损害赔偿3、侵害人格权的损害赔偿4、侵害人身的损害赔偿侵权赔偿具有以下特征:(一)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以造成他人财产或
-
网络诈骗我老公在外地警察不敢告诉海南在线咨询 2022-09-12被,如果数额较大,应当及时向公安局报案,依法维护权益,惩罚罪犯。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