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居分手后孩子抚养权归谁
同居期间所生子女在分手后抚养权归属如下:
1.可协商决定抚养权的归属,协商不成的,可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决。
2.法院一般会判决2周岁以下的子女跟随女方生活,2周岁以上的子女按照最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判决抚养权的归属。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二、抚养权纠纷起诉状内容怎么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三、离婚后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条件
1.未满两周岁的孩子优先由母亲抚养;
2.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3.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4.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六条对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一)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二)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三)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
(四)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二编 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 起诉和受理 第一百二十四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n(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n(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n(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n(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
抚养权归谁?同居孩子的抚养问题
220人看过
-
分居两年小孩抚养权归谁大
303人看过
-
非法同居期间孩子归谁抚养?
224人看过
-
结束同居后,子女归谁抚养
101人看过
-
分手后男方提出离婚孩子归谁抚养
242人看过
-
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离婚后谁来抚养孩子?
322人看过
-
男女未婚生子分手孩子归谁抚养,非法同居子女抚养权归谁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12对于男女双方非法同居期间所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的问题,最好由双方协商解决。在无法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到法院起诉,同时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如下规定确定: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
-
父母分手后,孩子的抚养权归谁,孩子抚养权如何确定?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22抚养子女是父母的法定义务,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因为父母分手而消除:1、两周岁以内的子女,由女方抚养为原则,除非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或者其他原因子女确实无法随母方生活的;2、哺乳期后的子女,因抚养问题达不成协议的,根据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的原则,结合双方的具体情况予以考虑;3、双方可以协议轮流抚养子女;4、双方抚养子女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抚养
-
-
解除同居关系后孩子归谁抚养山西在线咨询 2021-05-18根据最高法院的意见,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
同居期间生的孩子抚养权和婚后的孩子归谁台湾在线咨询 2021-11-03同居期间出生子女的监护权属于子女的父母双方。不共同抚养的,监护权可以由双方协商,协议达成一致,按照协议约定;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人民法院将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和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