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认定为彩礼的情况如下:
1、赠与;
2、男女双方或其近亲属在共同消费中由男方支付的费用。
婚约解除有以下情形的彩礼应该返还: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哪些财产可被认定为彩礼
1、给付和受领彩礼的主体不限于双方当事人;
2、给付彩礼方在主观上是非自愿的;
3、彩礼主要归女方娘家。彩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付给女方的娘家了,真正用于其结婚置办各种物品的反倒很少;
4、彩礼在数额上往往很大;
5、彩礼尽管在性质上不属于买卖婚姻所得的财物和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但是有时候有交叉。给付彩礼在性质上是属于“附解除条件的赠与”。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百姓操劳多年,倾其所有给付彩礼,是迫于地方习惯做法,为了最终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为之的。这种目的性、现实性、无奈性,都不容否认和忽视。作为给付彩礼的代价中,本身就蕴涵着以对方答应结婚为前提。如果没有结成婚,其目的落空,此时彩礼如仍归对方所有,与其当初给付的时的本意明显背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年1月1日)
-
哪些不能认定为彩礼,婚约解除彩礼应该返还吗
372人看过
-
哪些不能认定为彩礼,婚约解除彩礼应该返还吗
447人看过
-
哪些不能认定为彩礼,婚约解除彩礼应该返还吗
163人看过
-
婚约解除彩礼应该返还吗
494人看过
-
婚约已解除,彩礼彩礼当返还吗
226人看过
-
解除婚约彩礼要返还吗
426人看过
彩礼如何认定: (一)如果彩礼是赠送给女方父母的,那么无论是婚前赠送还是婚后赠送,既不属于女方的个人财产,也不属于夫妻双方的财产,而是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因此,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与夫妻双方均无涉,属于女方父母的财产。 (二)若在结婚登记前... 更多>
-
哪些不能认定为彩礼,婚约解除彩礼应该返还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哪些不能认定为彩礼根据彩礼的目的性,在实践中对以下行为不能认定为彩礼: 1、男女双方恋爱期间男方为表露情感所为的赠与。 2、男女双方或其近亲属在共同消费中由男方支付的费用。 3、男方及其近亲属与女方及其近亲属礼节性交往时的赠与。 4、男方或其近亲属为取悦对方所为的赠与。 5、借婚姻索取财物、骗取财物的行为。从法律角度审视彩礼给付的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彩礼的目的,是彩礼予以返还的一个基本条件。“作
-
哪些物品不能认定为彩礼,婚后未彩礼应返还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哪些物品不能认定为彩礼根据彩礼的目的性,在实践中对以下行为不能认定为彩礼:(一)男方或其近亲属为取悦对方所为的赠与。(二)男女双方恋爱期间男方为表露情感所为的赠与。(三)男女双方或其近亲属在共同消费中由男方支付的费用。(四)男方及其近亲属与女方及其近亲属礼节性交往时的赠与。(五)借婚姻索取财物、骗取财物的行为。从法律角度审视彩礼给付的目的,我们不难发现彩礼的目的,是彩礼予以返还的一个基本条件。
-
解除婚约彩礼该不该返还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1-31案情 林男与张女于2000年上半年经人介绍相识,同年10月张女及家人按风俗到林男家“看人家”,林男家给张女红包1800元。同年12月,林男在其父等人陪同下到张女家“订婚”,将彩礼1万元和价值3000余元金器交付给张女。次年2月,林男要求解除婚约,返还彩礼。 审理 经法院开庭审理调解不成,判决由张女及父母共同返还林男彩礼1万元和价值3000余元金器。 法律解说 婚约,指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做的
-
彩礼是否应该解除婚约,婚前彩礼如何返还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8在我国并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因此,如果因男方的过错导致婚约解除,或由男方提出解除婚约,女方是不能以男方违反婚约而请求不返还或部分返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却事实上同居的,若男方始乱终弃,要解除婚约,这时应权衡双方利益,本着保护妇女,保护弱者的原则,在彩礼返还数额上,可酌情减少。在实践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双方已同居多年的,男方要解除同居关系,以未办理结婚手续为由,要求返
-
彩礼返还的条件,哪些行为不能认定为彩礼?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彩礼返还的条件我国《婚姻法》注重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部分地区,男女青年在恋爱、结婚的过程中,至今仍流传着一方(主要是男方)送给另一方(主要是女方)一定价值的财物和现金的习俗,俗称送彩礼。(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