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批准,劳动者只需要尽到书面通知(试用期内,法律未规定书面形式,但出于保存证据需要,最好使用书面形式)义务。有了书面的通知,你才能证明你尽了告知的义务,而且有了书面证明,才能防止单位不认账。书面证明在提交的时候,可以复印一份,一份给公司,一份让公司签收。也可以直接以快递的形式递交,留下快递单作为已经提交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没签订劳动合同应得到什么补偿
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满六个月不到一年的按一个月计算,未满六个月的按照半个月计算)。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从劳动者入职的第二个月开始,按照月工资标准的两倍计算(计算时间最长不超过12个月),支付时需减去期间公司已支付的工资。
另外,还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主张公司为自己补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社会保险费。
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怎么办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由此可见,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以后,要求赔偿还是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主动权掌握在劳动者手中,即如果劳动者不要经济赔偿,就要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该继续履行。
-
离职必须要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吗?
389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书面通知,最迟多久解除劳动合同
133人看过
-
书面解除通知未送达劳动关系不算解除
72人看过
-
能否当庭提出解除劳动关系
423人看过
-
劳动者提出的劳动合同解除有
115人看过
-
解除劳动关系怎么写解除劳动协议决定书?
134人看过
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终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终止劳动合同;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 如果单位未缴纳社保,没有签订合同,可以随时辞职。... 更多>
-
离职必须要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6-13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不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批准,劳动者只需要尽到书面通知(试用期内,法律未规定书面形式,但出于保存证据需要,最好使用书面形式)义务。有了书面的通知,你才能证明你尽了告知的义务,而且有了书面证明,才能防止单位不认账。书面证明在提交的时候,可以复印一份,一份给公司,一份让公司签收。也可以直接以快递的形式递交,留下快递单作为已经提交的证据。
-
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能享受劳动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22失业人员符合下列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一)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的;(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三)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n因此,劳动者提出解除合同的,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但是,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
如何主动解除劳动关系公司怎样跟员工提出书面解除劳动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2-30《《劳动法》没有规定劳动者主动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给予经济补偿。但《经济补偿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工资少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分为两种情况:1。用人单位扣除、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2、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
劳动者主动提出书面解除劳动关系,还可以辞职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2-13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你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依据《劳动合同法》37条,你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你
-
劳动关系解除,可否解除劳动合同山西在线咨询 2022-07-07根据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限定,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从事公务,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也应以可否从事公务为依据。基于签订劳动关系解除协议就否定黄长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结论是不妥当的。 第一,国有公司在改革期间仍然是国有公司,其资产仍然是国有资产,其中从事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等公务的人员依然应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认为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协议,解决了失业登记,黄长斌就不能再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观点,过于看重形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