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国民法中的公共用益理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7 22:35:11 452 人看过

内容提要:法国不动产征收内涵的演变

—、从“公共用益”到“公共需要”再到“公共用益”

二、公共用益在法国法的利益体系中的地位

三、法国法中判断公共用益的主要理论

四、法国不动产征收实践对公共用益的界定与保障

五、结语在法国,公共用益(1tilitepbliqe){1}被认为是“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干预的产物”,{2}它是连接宪法、民法与行政法的纽带。该概念也是法国不动产征收所具有的正当性之所在。{3}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所有的征收行为都必须是以公共用益(公共利益)之名进行的。基于这种理由,本文拟对法国民法中的公共用益在法国法律体系的地位进行介绍,并就法国不动产征收中的理论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法国不动产征收内涵的演变—从“公共用益”到“公共需要”再到“公共用益”

公共用益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在法律中占据支配地位,后来,拉丁语的公共用益(tilitaspblica)与共同用益(tilitascommn)被介绍到希腊。在古罗马,因为用益(tilite)比利益(interet)含义更为狭窄,更能够起到限制权力滥用的目的,法律采纳的是公共用益而非公共利益,可以说公共用益沿用之初就具有限制公权力的功能。在希腊,共同用益与公共用益是有区别的。共同用益是政治权力合法的本质要素,它表达出一种平衡的思想以及与特定个人的利益相衔接的内容;相反,公共用益则主要被用作推进国家的干涉主义(etatisme)而出现的。随着国家干预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权力控制的加强,“共同用益”一词逐渐被“公共用益”所替代。基于西塞罗(Ciceron)的工作,也因为受斯多葛学派(stoicien)的影响,该概念具有了“公共物的使用与收益”的内涵。自公元2世纪以来,公共用益(tilitaspblica)为古代学者如巴比尼恩(Papinien)、保罗(Pal)与乌尔边(Ulpien)等学者所沿用。一直到公元438年的《狄奥多西法典》(CodeTheodosien)仍然沿用该词。但是,到了公元5世纪,该词很少在查士丁尼(Jstinien)的书中出现。在君士坦丁帝国(Constantin)时期,基督教派提出了“共同利益”(1,interetcommn)概念,由于为官方所确认,又加之基督教的广泛影响,该概念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在5世纪,该概念演变成共同福利(biencommn)。

在菲利普(Philippe)国王统治时期,议会为了限制国王随意征收的需要,在法律中规定非经公共用益或者公共需要不能对不动产进行干涉(intervenir).基于革命时期人们对所有权保护的诉求以及严格限制对作为基本权的所有权征收的需要。加之公共用益比公共需要更具有灵活性,《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第17条采纳的是公共需要而非公共用益。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necessitepbliqe),且在公平与事先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学者认为,这里的需要(necessite)是立法者赋予剥夺所有权所必要的条件,力求使这种剥夺所有权的方式是无法回避(incontomable)、不可阻止(inelctable)与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从宪法规定不动产的剥夺条件可以看出,立法者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实施,该条也揭示了立法者想最大限度地保护财产抵御公权力的侵犯的意图。

但即使如此,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宪法委员会是否能够对“公共需要”的基本内容作出准确界定?二是宪法委员会在没有对立法进行干预的情况下能否根据这种界定,从而实现对“公共需要”的内容进行控制?

学者认为,公共需要能够证明此项操作具有合法性。首先,因为占有被征收的不动产之前对此进行了补偿。其次,在国有化的相关判例中,执行的补偿能够涵盖全部损失。最后,行为人如果不服征收的内容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也可以向法院就补偿的判决上诉。宪法委员会在1982年1月16日的判例中也认为,公正补偿是对国有化征收进行控制的一个很好的因素,因为补偿是基于整体利益的考虑,该公共工程对整个国家都是重要的。但这遭到了学者们的反对。因为公正补偿已经是《权利宣言》的第17条的内容,怎么又能够对“公共需要”进行控制呢?

为了限制对“公共需要”作出错误的评价,宪法委员会试图就“需要”作出固定的参考条件。但是,学者认为,这种界定是困难的。首先需要证明该种需要的合法性。“第17条规定的‘合法性’的条件就是所有权征收的条件。然而,它与‘公共需要’不相关联。因此,要想很好地对‘公共需要’作出最低限度的限制,宪法委员会要定义与控制第17条规定的‘合法性’的内容。但是,它完全忽视了主要的限制—所有权征收的‘公共需要’的强制要求。”何况,即使是宪法委员会作出决定的后果也是事先难以预料的,这样,赋予宪法委员会的评价立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在国有化的问题上,宪法委员会能够对评价错误进行限制,因为“从法学的正当性来说,这是基于宪法文本的强制;从政治的必要性来说,与此相关的是宪法委员会制度的合法性”

宪法委员会对“公共需要”的控制不能超出它的权限范围。与此同时,宪法委员会能够适时地对错误的立法进行控制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任何时候,控制的必要性并不等于控制的适时。如果某行为不合法但是‘需要’(necessite),它就只能在二者中进行选择,它也不能对此实践的结果作出适时的评价。在选择的时机与选择的何种程度上,法官对此不能干预。”为此,所有的公共需要都必须经过立法者一定的程序论证。

作为法国现代民主基础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也是法国民法建立相关制度的基础。不过,《法国民法典》的颁布,使得征收不再是“公共需要”而是“公共用益”,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545条明确规定:“任何人不能被强制转让所有权,除非基于公共用益与事先公正补偿。"学者解释为,“公共用益”(tilitypbliqe)中的“tile”与“工作利益”(travaxtiles)、“期限利益”(delaitile)、“预防利益”(precationstiles)与“处分利益”(dispositionstiles)等中的“tiles”并不能等同。因为“公共用益”并不仅仅是利益,还具有“需要”(necessite)以及“经济”的内容。而且,公共用益是一个规范概念,具有规范的功能,这是其他概念所不具备的。《法国民法典》第545条的颁布,宣告了宪法领域的征收(国有化)与行政法、民法领域征收(狭义征收)的分野。因为一切国有化征收都是宪法性立法予以颁布,而非国有化的征收都是由行政机关基于公共用益进行的,这是行政法与民法所调整的内容。这同时也宣告了决定“公共用益”内涵的机关由立法机关向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转变。“公共用益”比“公共需要”的内容更为丰富与具有韧性。这就使征收的内涵变得更为复杂,但征收的实行与操作也更为便利(commodite)。此后有关不动产征收相关法的制定,就是这些原则发展的产物。相较于公共需要,法官对“公共用益”内容的判断就显得更有活力。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07日 23:2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占有相关文章
  • 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理论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其解决民事争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受理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理,从而确认民事权利,这是审判程序;第二阶段是实现民事权利的程序,也就是说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确定以后,再由法院作为国家执行机关对拒绝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采取执行措施,进而是债权人的权利能够得到实现。因此,虽然说立法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都把民事诉讼审判程序作为重点,但执行程序对于在保证解决民事争议焦点,保证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自己独有的诉讼价值和诉讼地位。民事执行程序与民事审判在对比中显示出,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点。民事执行程序与民事审判的区别在于,它是相对独立于民事审判程序中的一种诉讼程序,表现为:二者的宗旨不同,审判程序着重通过精密、周全的审理和判决确认当事人的权利存在与否,强调司法公正的实现。而执行程序是实现已确定的当事人的权利,重
    2023-03-20
    478人看过
  • 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论文征集公告
    为庆祝《企业破产法》实施一周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北京市经济法学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财税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日本法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定于2008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届时还将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国务院国资委等机关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参与起草破产法的专家学者、直接审理上市公司破产案件的法官、参与破产管理工作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界资深人士等。本届论坛将主要围绕上市公司重整、金融机构破产的立法模式与特殊制度、关联企业破产、公司清算制度与破产程序的衔接以及破产法领域的其他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现向社会公开征集会议论文,诚挚欢迎关注《企业破产法》
    2023-06-05
    464人看过
  • 论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
    所谓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与公司人格制度有关的法律措施和理论,即在承认公司法人人格的前提下,否认公司人格在特定法律关系中的作用,直接寻求公司后援的责任。公司人格否认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法院确立的。它很快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接受和效仿。各国学者和法院对公司人格否认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司制度作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在《公司法》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肯定和完善。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企业应运而生,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然而,到目前为止,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本文对公司人格否认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任何法律制度的产生和确立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也不例外。它萌芽于古罗马奴隶社会,形成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本观念,但
    2023-05-07
    175人看过
  • 论公益信托
    公益信托
    公益信托是为救济贫困、救助灾民,扶助残疾人,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而设立的信托。中国现在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公益信托,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公益信托制度并完善对公益信托受托人的监管体制关键词:公益信托必要性监管一、公益信托的概念公益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了诸如扶贫济困、救助灾民、扶助残疾人、发展教科文卫、艺术、体育、环保事业等社会公益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公益信托是有偿的法律行为,受托人受委托人之托为公益目的,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受托人有权依约取得报酬。公益信托是要式的法律行为,设立公益信托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如信托合同、遗嘱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书面形式。信托合同签订时或受托人承诺时,公益信托合同成立。设立公益信托必须经过有关公益事业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机构
    2023-06-07
    345人看过
  • 论我国共同犯罪未遂与中止理论及其完善
    摘要对于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认定犯罪未遂和中止,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或做法。文章首先列举了学术界关于共同犯罪未遂和中止认定的观点,然后根据刑法原则和有关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刑法典对于共同犯罪规定的不足,作者主张在共同犯罪中止中可以引入脱离共犯关系”的理论,以符合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和犯罪中止的立法精神,最后就共同犯罪理论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脱离共犯关系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的是共同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本文重点论述同犯罪未遂与中止﹞。在我国刑法典中,只是明确规定了教唆犯的未遂,但实际上由于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也不同,这使得共同犯罪形态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一、共同犯罪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一)简单共同犯罪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1、共同犯罪中的未遂犯与既遂犯简单共同犯罪,又称之为
    2023-06-03
    420人看过
  • 论公益信托与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之完善
    作者:谭振亭文章来源:《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关键词:公益;信托;捐赠法;完善摘要:公益信托成立要件为:1、信托人必须是信托财产的合法所有人;2、信托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要确定;3、受益人不能特定化;4、意思表示要符合要求;5、内容不能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6、以公益为目的。应完善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在立法上的不足:1、将“受赠人”更改为“受托人”;2、捐赠的方式是单方法律行为;3、设立专门机构对公益事业捐赠进行管理。
    2023-06-07
    157人看过
换一批
#物权
北京
律师推荐
    #物权 知识导航
    展开
    #占有
    词条

    占有指占有人对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实际控制。占有人可以是依法有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如根据租赁合同在租期内占有对方交付的租赁物。 占有人也可能是无权占有他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如借他人的物品,过期不还。占有人不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为善意占有;明... 更多>

    #占有
    相关咨询
    • 论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意义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0-17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由民事法律规范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其含义如下: (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中的一种。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才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规范对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调整,使这些关系成为法律关系。凡符合民事法律规定的,则予以保护;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的,则不予保护,
    • 民法总论常识: 代理中的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3
      由于代理关系涉及三方当事人,因此由于当事人无权代理、滥用代理权等行为,很容易产生其中的两方当事人共同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这些民事责任往往是一种连带责任。现将代理中产生连带责任的情形归纳如下: 1、《民法通则》第65条第3款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2、《民法通则》第66条第3款规定: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3、《
    • 我国理论中的犯罪阻却理论通说是?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5
      1)犯罪阻却事由是指某种行为在客观上具备了刑法对某一犯罪规定的行为形式,但其行为实质是有利于社会利益,因而不有社会危害性,或者行为人在主观上缺乏罪过内容,因而不具有主观危险性,因此根据刑法的明确规定,阻却其犯罪成立的情形。2)典型情形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 民法总论中的职责职权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23
      XX根据《民法通则》第18条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有:XX(1)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防止被监护人受到不法侵害;XX(2)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XX(3)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XX(4)妥善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对于被监护人财产的经营和处分,应尽善良管理人的注意;XX(5)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XX(6)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XX(7)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
    • 刑法总论与刑法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n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2-13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之间的关系,等同于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种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刑法总论通过对具体犯罪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提炼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使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犯罪的实质,对具体犯罪问题获得更高层面的认识。(2)刑法总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抽象、概括于具体犯罪,因此对指导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