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公开审判是我国审判制度的核心原则一样,执行程序的公开也是执行程序公正与高效的基石。要保证执行程序公开和公正,就必须有保障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规则与之相配套。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拍卖规定》)中有许多确保执行程序公开透明,确保执行程序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在公开的程序里行使权利的新规则。《拍卖规定》在拍卖、变卖两种变价方式的选择,拟拍卖的财产是否进行评估,以及评估、拍卖机构的选择确定等拍卖程序的重大问题上赋予执行程序的双方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选择权或决定权,并且让当事人的选择权的行使优先于执行法院的职权行使,让执行法院的决定权处于当事人选择权或决定权的替补位次。这些选择权的赋予和优先,为强制拍卖程序的公开与公正提供了规则保证。
一、在《拍卖规定》的拍卖优先适用的基本规则下,当事人及有关权利人可以直接选择变卖方式,由执行法院对财产以变卖方式进行变价。
《拍卖规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继续变价处理时,应当首先采取拍卖的方式。即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对执行财产的变价方式要遵循首选拍卖的工作原则。但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了首选拍卖规则的例外,即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当事人双方及有关权利人同意变卖的,可以变卖。按照该条的规定,在当事人及有关权利人对变价方式上一致表示选择变卖方式的,执行法院要按照当事人及有关权利人的选择,排斥拍卖优先规则的适用。当事人及有关权利人各方意思表示一致选择了变卖的方式,则执行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的变价方式就不再进入拍卖程序,而应当按照《拍卖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直接进入变卖程序。
二、对执行法院拟拍卖且依法应当委托评估的财产,《拍卖规定》明确当事人及其他执行债权人可以申请不进行评估。
《拍卖规定》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双方当事人及其他执行债权人申请不进行评估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即对执行法院拟拍卖的财产、应当进行委托评估的财产,双方当事人及其他执行债权人也可申请不进行评估,从而排斥执行法院依职权进行的委托评估。按照《拍卖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没有进行评估的财产在确定拍卖保留价时,参照市价确定,执行法院应当征询有关当事人的意见。
三、在评估、拍卖机构的选择确定上,《拍卖规定》确定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优先,执行法院进行随机确定是当事人选择权的补充。
《拍卖规定》第五条、第七条是一个在规则上完全一致的两个条文。这两条规定了在拍卖程序中对评估机构、拍卖机构的选定的三种方式。一是当事人对评估、拍卖机构的选择优先,即评估(或拍卖)机构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后经人民法院审查确定;二是执行法院的随机确定是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替补,即当事人协商不成的,从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或者被执行人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确定的评估(或拍卖)机构名册中,采取随机的方式确定;三是当事人双方对评估、拍卖机构的确定方式的选择权执行法院应当给予尊重,即当事人双方申请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评估(或拍卖)机构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这三种选定评估拍卖机构的方式,均赋予双方当事人对评估、拍卖机构的选择或确定方式的选择权或自主权利,使得当事人对评估、拍卖机构确定的意思自治优先。只有在双方当事人对评估、拍卖机构的选定不能协商一致,或者双方当事人不选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评估、拍卖机构的情况下才会由执行法院在当事人或者有关权利人参与监督的情况下随机确定评估、拍卖机构。
《拍卖规定》赋予并保障执行程序的当事人在强制拍卖过程中,在是否进行强制拍卖、是否进行财产评估、如何确定评估拍卖机构等重大事项上的优先选择权,在强制执行法律制度的完善与程序构建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制度设计者从程序的角度弱化执行程序中的职权主义色彩,引入当事人主义的理念,赋予并保障执行程序的当事人及执行债权人或有关权利人在涉及他们重大利益问题上的选择权或决定权。当然这种决定权是不完整的,如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选择评估、拍卖机构后,要经执行法院审查确定,笔者认为执行法院的审查确定应当是形式意义的,着重于《拍卖规定》第三、四条的评估拍卖机构的相应资质。对强制拍卖或是强制变卖、是否评估、以及评估拍卖机构的确定这些强制拍卖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以往的有关拍卖的规则并没有赋予当事人这种选择权或决定权。
二是有利于保障执行程序的公开。让双方当事人、其他执行债权人或有关权利人对事关他们利益的重大问题或关键环节行使自主性权利(即是意思自治),既保障了执行程序的公开,又保障了当事人程序性权利的实现。在以往的执行实践中,当事人虽然参与了执行程序,但却对评估、拍卖机构的选择没有选择权或发言权。这样由于执行法院对评估拍卖机构的确定过程的不公开,出现了许多影响执行公正与效率的负面问题。
三是新的司法解释让当事人的选择权或决定权优先于执行法院的决定权或职权,目的在于让参与执行程序的当事人的私权利对执行法院的公权力形成监督与制约。任何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都可能产生权力的滥用。强制拍卖制度的设计者,在尊重执行程序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的同时,在多个涉及当事人重大利益的环节上,让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通过程序性权利的行使,制约执行法院的职权行为,确保执行行为的公开与公正。
四是平衡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及其他权利人之间的权利和利益。执行程序中的当事人在利益相对的情况下,行使内容相当的选择权,既会产生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私权利冲突和相互制约,也会产生相互利益的平衡和对执行法院职权监督的一致性。各方当事人在对这些重大的事项进行意思自治的过程中,既相互监督制约,又共同或分别对执行法院的职权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梁向阳
-
债权人在执行程序中知情、参与、选择的权利
360人看过
-
资产拍卖中拍卖方式的选择
482人看过
-
海事执行程序中的船舶拍卖
398人看过
-
执行不动产是否必须经过拍卖程序,强制执行的程序
411人看过
-
债权人的任意选择权能否适用执行程序
319人看过
-
国有股权强制拍卖程序中保留价的确定与降低
114人看过
强制拍卖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点,是指对被执行财产的拍卖是由法院根据国家赋予的执行权而强制进行的,体现国家意志对当事人意志的干预和强制。 在执行程序中,法院强制拍卖的不是法院的自有财产,而是被执行人的财产,因此,法院强制拍卖具有“标的的非自有性... 更多>
-
申请强制执行的房子如何选择拍卖机构,选择时当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51、目前法院有两种拍卖方式,一种是由拍卖公司进行拍卖,一种是由网络(如淘宝网)进行拍卖,无论哪一种拍卖方式,都是由当事人先进行选择,如无法协商一致,则由法院从相关机构名录中指定一家拍卖。2、相关的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三条人民法院拍卖被执行人财产,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拍卖机构进行,并对拍卖机构的拍卖进行监督,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七条拍卖机构由
-
强制拍卖当事人青海在线咨询 2023-06-10强制拍卖行为必须具备法定条件才能成立,否则拍卖无效。对于强制拍卖的条件,各国规定不一,但总的来说是根据拍卖物是动产或非动产来区分不同条件的。而一般的强制拍卖条件如下: 1.强制拍卖由国家法定的执行机关实施。在我国,有权实施强制执行的机关是法院。在法制国家里,公民的财产权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受剥夺和限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律特别授权都不享有强制执行权,不能对他人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对公民财产
-
股权拍卖流程与执行上海在线咨询 2022-11-15股权拍卖的执行程序主要有: 1、拍卖机构的选择。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拍卖机构,也可以一致同意由人民法院随机确定。 2、拍卖中的特殊问题处理 (1)保留价的确定。在股权拍卖中必须确定被拍卖股权的保留价。 (2)股权的权属情况。股权在拍卖前,人民法院会调查清楚股权到底属谁所有,保障股权的权属没有瑕疵。 (3)拍卖公告。人民法院在股权拍卖前15天会发布拍卖公告。拍卖公告发布的范围及媒体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协
-
法院强制执行农村房屋拍卖还是法院拍卖,执行过程中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14法院执行时,可以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房屋。但对于农村房屋,国家法律是限制买卖的,即只能出售给本村村民。 1、根据现行法规,农村在宅基地上自建的房屋不能够上市流通,也就不能够通过法院的强制执行来作为抵债处理;(但可以对其农村住宅实施查封的强制措施) 2、同样,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一般类似家电这一类生活用品为保证被执行人的基本生活,也是不列为强制执行的财产对象的;(一台二手家电通过法院评估、
-
强制猥亵当事人可以选择和解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26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是严重的暴力犯罪,就其刑事责任和人身危险性而言,就算是得到当事人的谅解,也只会减轻处罚,但依然会受到有期徒刑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