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民事权利的行为如何界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1-16 14:23:55 269 人看过

一、滥用民事权利的行为如何界定

1.滥用权利的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如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损害他人利益等。

2.滥用权利的行为必须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即行为人必须具有主观恶意,即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了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3.滥用权利的行为必须导致了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因此,滥用民事权利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以减少滥用民事权利的行为的发生。

二、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是多久

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诉讼时效是3年。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一般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民事权利的内容

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财产继承权

1.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债权。债权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能权利和义务关系。

3.人身权。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其生命和身份延续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

4.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是指智力成果的创造人和工商业生产经营标记的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其内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3月29日 20:3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怎么界定民事侵权行为
    一、怎么界定民事侵权行为界定民事侵权行为主要考虑是否发生在平等主体间、是否有过错、是否造成了损害等,具体如下:平等主体间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因为故意或过失,侵犯其他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为民事侵权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二、侵权行为诉讼时效是多久侵权行为诉讼时效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
    2023-06-04
    461人看过
  • 如何界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一、如何界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在法律框架内,界定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案件审理至关重要。1.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主要包括两类:(1)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由于年龄尚幼,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被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这类人可能由于疾病、事故等原因导致心智受损,无法自主进行民事活动。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则是指那些虽然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但尚不能完全自主进行民事活动的人。(1)这包括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虽然开始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但还未达到成年人的水平;(2)也包括那些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心智能力,但仍有部分行为需要依赖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二、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均被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这两类人由于缺乏足够的认
    2024-08-03
    160人看过
  • 股东滥用权利行为怎么认定
    1、股权资本显著不足,是指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权资本与公司从债权人筹措的债权资本之间明显不成正比例的公司资本现象。既包括股东出资低于最低注册资本的情况,也包括股东出资虽然高于最低注册资本,但显著低于该公司从事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雇工规模和负债规模所要求的股权资本的情况。新公司法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做了大幅度的下调,最低注册资本在保护债权人方面的功能已大打折扣。因此,法院应当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升级为动态的、弹性的股权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标准。实践中,可以从公司往来账目中得到准确的数据,判断出是否属于股权资本显著不足。2、涉及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手续,即公司是股东的“第二自我”或“工具”。法律对公司从设立到经营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公司股东也签署了章程来约束其行为。如果存在公司法人的设立、经营与法律规范不符,达不到要求标准,或者公司在经营中从未召开过股东会、董事会,登记的其他股东也从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
    2023-04-16
    338人看过
  • 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界定
    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它不仅破坏了竞争,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而且还损害了同业竞争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企业只有拥有了市场支配地位,才有可能实施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要界定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为应首先界定市场支配地位。如何确定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纵观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法的立法实践,市场支配地位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察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西方国家在反垄断实践中曾讨论过以下标准:(1)市场结果方案。该方案的依据为: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的销售价格应当符合其生产成本。如果价格和生产成本之差即盈利极大时,就可推知该企业所在的相关市场领域内缺乏竞争,从而得出该企业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结论。该方案似乎在理论上很有说服力,但不能作为司法判决之标准,因很难找出证据证明企业的大幅度盈利的结果源于其拥有市场支配地位。(2)市场行为方案。该方案的出发
    2023-06-07
    106人看过
  • 如何界定滥伐林木的罪行?
    我国刑法对滥伐林木罪的认定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认定标准:第一、犯罪性质:滥伐是指,行为人已经获得主管部门的同意,但是没有根据采伐证规定的,任意采伐的行为;第二、采伐的是归本单位所有或管理的,以及本人所有的林木。如果行为人明知林木的权属不清,在争议没解决前,就擅自砍伐林木,并且情节严重的。要先确定林木的归权属,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林木权属实在难以确定的,那就按滥伐林木罪进行处罚。滥伐林木罪的量刑基准滥伐林木罪既遂的,对实施该行为的被告人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二、四款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规
    2023-07-01
    200人看过
  •  如何界定冒充专利行为
    这段文字描述了七种行为,包括制造或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在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在专利权届满或终止后继续制造或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产品、为前述行为人提供专利标记、在广告或其他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伪造或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专利申请文件以及其他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1)制造或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非专利产品;(2)在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后,继续在制造或销售的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3)在专利权届满或终止后,继续制造或销售标有专利标记的产品;(4)为前述(1)、(2)、(3)项所述行为人提供专利标记;(5)在广告或其他宣传材料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6)在合同中将非专利技术称为专利技术;(7)伪造或变造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专利申请文件。(8)其他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
    2023-09-11
    60人看过
  • 对于股东滥用权利的行为,应该如何惩罚?
    股东权利滥用行为的处罚有:1、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2、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信访是权利滥用亦受罚盐津三被告人因扰乱社会秩序罪被判刑近日,云南省盐津县人民法院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肖义雄、李浩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判处被告人李昌杰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一场普通的法庭审判如何会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呢原来3人获刑起因竟是上访。被告人肖义雄、李浩、李昌杰原系盐津县烟草公司职工。2004年3月,因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盐津县烟草公司根据上级公司的改革精神,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改革。同年4月30日,肖义雄、李浩、李昌杰等一百余名职工按照分流方案自愿提出申请,与县烟草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并一次性领取了安置费和补偿金。此后盐津县烟草公司效益逐步好转,且其
    2023-07-08
    268人看过
  • 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专利权滥用
    专利权滥用主要表现为:专利权人或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不正当行使专利权,或者利用其专利优势地位,不正当地限制专利交易或者采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的行为,它与专利制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宗旨相悖。因而,从本质上看,滥用专利权是一种法律行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滥用的故意,且其行为侵犯了他人或社会公众利益。实践中,专利权滥用现象甚多,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跨国公司利用专利优势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综合起来,滥用专利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1)专利许可、专利池中的专利权滥用。例如,采取拒绝许可、回授许可、许可时固定价格、限制被许可人的技术再研发,并且将无效专利、已过保护期限的专利、生产相关产品的周边专利等放人专利池中,收取高额许可费。(2)专利网布局中的专利滥用。当前,许多善于专利运营的企业都才去了Portfoilo战略、构建专利网。一方面,对关键、重要技术申请基础专利、核心专利;同时,在基础专利、核
    2023-05-01
    416人看过
  • 权利的滥用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1、构成权力滥用,必须有正当权利的存在,且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力行使有关的行为;而侵权行为事先并无正当权利的存在,不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利形式无关。2、禁止权力滥用的目的在于对民事权利的行使予以一定限制,通过对权利滥用的禁止或制裁来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而侵权行为制度并没有限制民事权利的目的。3、权利滥用以当事人故意有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想法为要件,在行使权利时仅仅因为过失造成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不构成权利滥用;而侵权行为不仅以故意为要件,仅因过失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也可以构成侵权行为。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民法典中,如果行为人滥用权力的话,根居后果的严重,对滥用权力的人,进行相应的民事惩罚。其实滥用权力,在我国的执法机关还有商业,和公司发展过程当中,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滥用权力会给国家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麻烦。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有哪些?主要区别有:
    2023-08-16
    495人看过
  • 行政滥用职权怎样界定
    具体行政行为
    从构成要件进行界定。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过程中,故意违背法定目的,背离基本法理,造成后果显失公正,而应予以撤销的违法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有:1、行政机关拥有该项职权。以此区别于行政机关越超职权的违法行为。2、以故意为要件。《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主要证据不足、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不以故意为要件。如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故意以这些方式作为手段以达到主观上的违法目的,就是滥用职权。所以,是否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区别滥用职权与其他违法行为的一个重要参照物。3、出于非法目的。非法目的是滥用职权的诱发原因,如果没有非法目的存在,便不会有滥用职权发生。所谓“滥”,就是过度、无节制。职权,同时包含着权力和责任的双重意义。滥用职权,就是过度地、无节制地使用权力,也伴随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非法目的的利诱,便不会有滥用职权现象。4、后果显
    2023-06-03
    481人看过
  • 民事侵权行为的界定是怎样的
    一、民事侵权行为的界定是怎样的民事侵权行为的界定是民事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二、民事侵权行为怎么起诉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民事诉讼的流程:1.起诉,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2.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
    2024-02-09
    121人看过
  • 民法典如何界定单独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法典如何界定单独民事法律行为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由有民事行为能力主体实施,是民事主体真实意思表示,并且该行为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就具有法律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二、无效的民事行为有哪些(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行为人在神志不清的状态下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应当认定无效。(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
    2023-06-19
    380人看过
  •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滥用民事权利
    一、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为滥用民事权利可以认定为滥用民事权利的情况:1.以损害他人为主要目的行使权利。2.行使权利违反公共利益。3.以其他有违诚实信用的方式行使权利。行使民事权利的行为一旦被认定为滥用民事权利者将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如不产生权利行使的固有效果;权利人失权即义务人获得相应的抗辩;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等。《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条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二、滥用民事权利的诉讼期是几年滥用民事权利的诉讼期是3年。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期通常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
    2023-12-26
    226人看过
  • 滥用职权和重大损失如何界定
    滥用职权的重大损失的界定: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5人以上的;2、导致10人以上严重中毒的;3、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4、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最大的区别是玩忽职守是过失,滥用职权是故意的。滥用职权是指非法行使职权的行为,表现为两种情况:1、当事人在职务范围内不认真履行权力;2、当事人过度使用职务范围内的权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
    2023-07-27
    462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如何判断股东“滥用权利”的行为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6-12
      认定“股东滥用行为”的客观标准是司法实践中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进行判断:股权资本显著不足、涉及公司未履行必要的正式的手续、股东与公司之间人格高度混同等。 1、股权资本显著不足,是指股东投入公司的股权资本与公司从债权人筹措的债权资本之间明显不成正比例的公司资本现象。既包括股东出资低于最低注册资本的情况,也包括股东出资虽然高于最低注册资本,但显著低于该公司从事的行业性质、经营规模、
    • 诽谤罪与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如何界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09
      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 (一)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
    • 如何认定执行裁定滥用职权罪的行为行为
      海南在线咨询 2021-06-26
      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概述是指滥用执行判决、裁定职权罪是指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滥用职权,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第397条)(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9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3
    • 如何制止专利侵权申请人滥用专利行为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9-03
      (一)下列人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在专利侵权纠纷中,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提出诉前责令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申请。利害关系人包括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专利财产权利的合法继承人等。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中,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可以单独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排他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在专利权人不申请的情况下,可以提出申请。(二)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责令停止侵犯专利行为时,应当
    • 权利的滥用与侵权行为的区别?
      浙江在线咨询 2021-10-01
      1、构成权力滥用,必须有正当权利的存在,且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力行使有关的行为;而侵权行为事先并无正当权利的存在,不属于权力行使或与权利形式无关。 2、禁止权力滥用的目的在于对民事权利的行使予以一定限制,通过对权利滥用的禁止或制裁来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而侵权行为制度并没有限制民事权利的目的。 3、权利滥用以当事人故意有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想法为要件,在行使权利时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