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方在离婚后才发觉对方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存在故意隐瞒己方过错、隐瞒财产等情节的,离婚协议中的“双方自愿离婚”、“子女抚养的处理”等条款是有效的;对于协议中的“财产分割问题”得视不同的情况来处理:若办理离婚登记之日至起诉之日尚未超过一年,且有证据证明协议双方在处理财产分割问题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欺诈: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事实真相),则该财产分割部分的内容属于法律规定的可申请变更和撤销的情形;若办理离婚登记之日至起诉之日已超过一年(这里的“一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即使有证据证明协议双方在处理财产分割问题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该财产分割部分也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超过一年的,财产分割的内容有效;未超过一年的,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对协议中的财产分割内容予以变更或撤销。
一、离婚协议书有有效期吗
离婚双方签订离婚协议并去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后,离婚协议书将长久有效。
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的条款,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登记离婚后当事人因履行上述协议发生纠纷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的,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财产分割协议。
起诉之后,法院也受理的,经过审理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会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二、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后返回起诉时效是多久
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并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的,就财产分割问题达成的协议,属于民事合同。离婚后一年内一方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重新分割财产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经审理未发现离婚分割财产有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行为的,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依法予以驳回。
我国对婚姻的效力采取登记生效制度,因此,尽管一方属于受胁迫采取协议离婚,而婚姻登记机关也没有发现而予以登记的情况下,登记有效,即双方离婚有效,但就离婚协议关于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的问题,可以在一年内反悔。
而向法院起诉要求重新分割财产或者变更子女抚养权,受胁迫方只需证明双方签订离婚协议书时有胁迫的情况存在即可,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
离婚处理财产隐瞒
235人看过
-
婚内隐瞒离婚时间的财产如何分割
360人看过
-
如何处罚离婚中的财产隐瞒行为
324人看过
-
财产隐瞒如何影响离婚?
306人看过
-
离婚时对方隐瞒财产怎么处理离婚时如何防止对方转移财产
127人看过
-
如何防止离婚时对财产的隐瞒行为
375人看过
离婚手续的办理有两种: 第一种为,双方自愿离婚,且达成共同意思表示后,夫妻双方可以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重要证件和离婚协议书等书面材料,到当地的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 第二种为,一方不同意离婚,要求离婚的另一方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法... 更多>
-
离婚财产处理过程婚内隐瞒如何处理河南在线咨询 2022-06-02离婚时婚内隐瞒的财产,一方当事人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分割。依据2021年1月1日起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第一款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
-
离婚时隐瞒离婚的隐秘财产处分怎样澳门在线咨询 2023-02-17在离婚时对于婚内隐瞒的财产,应当按照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同时对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是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的。
-
隐瞒离婚的财产如何分配?贵州在线咨询 2021-11-05欺骗和隐瞒离婚财产的分割方式是: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过错方可以请求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对方发现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
怎么处理离婚隐瞒财产?四川在线咨询 2022-09-14根据《》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分割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男女平等原则。男女平等原则既反映在《民法典》的各条法律规范中,又是人民法院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办案指南。该原则体现在上,就是夫妻双方有平等地分割共同财产的权利,平等地承担共同债务的义务;二、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则。这里的“照顾”
-
丈夫将财产给转移隐瞒了,夫妻离婚的时候怎样算离婚隐瞒财产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22在实际生活中,离婚时一方隐瞒、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方法有很多,不胜枚举,以下举例一些常用的方法: 1、存款。在转移存款时,一般转移财产的一方会设立新的账户,平日不动声色的将存款转移到新办理的账户里,如果另一方未察觉,且不知道新账户的,很难查到对方账户中的财产。 2、公司股权。公司股权的转移方式有很多中,其中有:立即转移公司流动资金、以故意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形式恶意转移公司财产、制造虚假“借款”官司,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