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祭奠权——兼说民事习惯作为判决依据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3 15:50:29 224 人看过

曾经有一个关于悼念权的案件,弄得受诉法院骑虎难下,最后以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而告终,结局是当事人的争议不了了之。可是,类似于悼念权这样的纠纷并不会因为法院驳回诉讼请求而消灭,下面的两个案件即是因为这样的问题而发生争议!河南省焦作市的一对父子因争夺骨灰存放证,诉讼到了法院。68岁的退休职工王某,在妻子去世后,想能够经常到存放妻子骨灰的殡仪馆祭奠。因祭奠必须持骨灰存放证,而骨灰证却在儿子处存放,儿子不在家或有事,就无法去祭奠。王某多次向儿子索取骨灰证,儿子均不同意。为此,父子俩发生纠纷,王某一怒之下将儿子告上法庭。无独有偶,又有一位老人因祭奠权引发纠纷。梁某已经79岁,其妻因病去世后,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存放证和钥匙由长子保管。梁某为吊唁和安置老伴骨灰,向长子索要骨灰存放证和钥匙,遭到拒绝。老人一纸诉状将长子告上法庭,请求法庭依法判令长子交出钥匙,归还老伴骨灰存放证。祭奠权,或称悼念权,是指近亲属之间对亡故亲人的祭祀和悼念的意愿和可能。这里的“意愿”是指权利的内容,“可能”就是权利的本质。因此说祭奠权是一种权利也未尝不可。可是对一个同样的权利,不同的法院却有两种不同的判法。关于悼念权的案件,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让它自消自灭。可是,关于祭奠权的两个案件,受诉法院都有很好的处理结果。审理王某祭奠权案件的焦作市某区法院认为,原、被告系近亲属,对死者均有祭奠权,故骨灰存放证应由原、被告双方及其他近亲属共同持有。鉴于原告与死者是夫妻关系,并从客观上方便其他亲属祭奠,该骨灰存放证由原告保管更妥。故依法判决被告将其母的骨灰存放证交给其父保管。在审理梁某祭奠权案件的法庭上,原告主张,自己已经在民政部门指定地点购置了一块墓地,要求长子归还存放证,取出骨灰,使老伴入土为安。儿子则认为,自己并没有侵犯父亲任何权利,况且父亲购置墓地未和自己商量,因此拒绝归还。审理该案的法官认为,对于骨灰证保管问题,尽管目前法律无明文规定,但从情理上讲,原告与老伴相濡以沫几十年,现提出安葬老伴,于情于理,骨灰证和钥匙交与原告并无不当。父子双方接受法官的意见达成了和解,原告撤诉,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出了法院。法院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对案件的审判,准确地诠释了这一权利的本质,同时,也坚持了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时候,以民事习惯作为判案的根据。悼念权,或称祭奠权,其实都很难说是一种权利。但说其是一种权利的内容,则是完全准确的。民法调整亲属关系,是通过赋予近亲属之间相互享有身份权的方式实现的。这就是,在夫妻之间享有配偶权;在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享有亲权;在其他近亲属之间,则产生亲属权。在近亲属之间,除了这三种身份权利之外,不再存在其他有关身份的权利。在这三个权利之外,再创造什么新的有关身份的权利,都有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嫌。所谓的祭奠权或者悼念权,都是近亲属之间对于已故的共同亲属的祭祀权。凡是近亲属,都有这种权利,它产生于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是配偶权、亲权和亲属权的具体内容,而不是独立的权利。它的具体内容,即是每一个近亲属,对已故的近亲属(尤其是尊亲属)都有祭祀的权利,其共同的近亲属相互之间应当尊重对方的这一权利,相互通知,相互协助,使其真正享有这样的权利内容并得以实现。在立法上,对这种权利是没有规定的。但是,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能说它就一定不是权利,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权利的内容。祭奠权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民事法律适用的原则,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民事习惯。祭奠权没有法律规定,就应当按照民间的习惯进行保护。发生争议,也要按照民间习惯进行裁决。那种认为没有法律规定,就不能对发生的民事争议进行裁决的思想是不对的。法官应当熟知法律,同时也应当熟知民事习惯,当民事法律缺少具体规定的时候,就应当按照习惯裁决案件。例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都有对死去的一方的祭奠权,但是,从夫妻之间和父母子女之间的祭奠而言,显然更应当尊重夫妻之间的祭奠要求。这既是亲等关系使然,同时也是民间习惯的约定俗成。按照这样的习惯处理祭奠权的案件,是比较符合民法精神的。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6日 19:5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配偶权相关文章
  • 小伙告亲姨侵犯祭奠权索赔5万
    母亲病重,大姨负责出钱带母治病;母亲不治,又是大姨精心料理后事。殊不知,母亲去世5年后,大姨却被外甥以侵犯祭奠权为由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母亲去世,儿子缘何不知情?好心大姨为何成为被告?儿子的主张能否获得法院支持?3月20日,记者从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了解到这起刚刚审结的沈阳首例祭奠权纠纷案。乡亲感叹:母亲去世儿子竟不来告别原告王某生于1982年,浑南新区古城子村人,从小和父母在爷爷家生活。初中还没有毕业,他便放下书包,独自去外地闯荡世界,后来成为一名厨师。1999年,父亲因病去世,17岁的王某回来参加葬礼后又匆匆离去。此后,王某母亲因与公公婆婆产生矛盾离开王家,在娘家暂住后,又来投奔姐姐张某。张某家也在古城子村,与王某爷爷家仅隔两条小巷。直至2006年8月因癌症离世,近六年时间里,王某母亲一直在王某大姨张某家生活,其住院以及殡葬费用也都由张某支付。张某的左邻右舍都能证
    2023-06-05
    435人看过
  • 民事诉讼法可以作为判案依据吗?
    我国民事诉讼活动所依据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那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疑惑,民事诉讼法可以作为判案依据吗?答案是肯定的,民事诉讼法是我国重要的法律,也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判案依据的。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指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关于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民事诉讼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是指法典式的民事诉讼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后者是指民事诉讼法典以外的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处理民事审判程序的法律,是我国重要的法律之一。民事诉讼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它通过规定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通过规定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权
    2023-06-03
    116人看过
  • 依法或依习惯发生的监护权转移
    这类情况主要是基于“公”的事项(或日公权力的介入)而导致的监护权转移,或日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关于监护权的强制性转移,我国法律未作规定,但在实践中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如未成年人的强制劳教,实际上就使未成年人原来的监护转为国家机关的监护。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监护权的转移,国家机关承担的只是一种管理责任。诚想,未成年人被强制劳教,又如何让他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不允许为未成年人监护留下空白的法律原则下,只能推定国家机关此时除负有管理职责外,还应当承担该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1、依法发生的监护权转移。此种情况下,法律的规定是导致监护权转移的根本要素。当监护权的行使过程行进到法律规定的条件时,监护权即时发生转移。如被监护人被他人收养、父母离婚后子女随父或随母一方生活、被监护人依法被收容教养等。2、依习惯不需要专项委托即可发生监护权转移的情形。此种情形主要针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
    2023-02-12
    313人看过
  • 根据习惯能作出承诺有效吗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根据行业交易习惯作出承诺也有效。一、作出承诺是否有期限限制作出承诺应当在要约人约定的期限内作出,即有期限限制。《民法典》第四百八十条的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第四百八十一条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承诺应当依照下列规定到达:(一)要约以对话方式作出的,应当即时作出承诺;(二)要约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二、放弃抗辩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放弃抗辩权的方法有:1、作出单方承诺放弃抗辩权的承诺书;2、签署关于放弃抗辩权的协议,并进行公证。3、以默示的方式放弃抗辩权。我国法律规定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
    2023-06-21
    279人看过
  •  能否将最高法判决作为依据?
    这段内容讲述了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已确认了案件的事实,就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而无需举证证明。但是,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生效判决的除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对法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而且应当将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视为法律依据。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具有司法解释性质,因此对法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如果本案的事实已被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而无需举证证明了,但是,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生效判决的除外。 最 高 法 批 复 的 法 律 效 力根据批复的标题,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道关于法律效力的法律分析题目。批复是最高法针对某一具体案件的答复,具有法律效力。根据批复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批复对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解决方式进行了明确,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了直
    2023-09-08
    60人看过
  • 刑事判决能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吗
    刑事判决书认定的事实可以作为民事案件的证据使用,因为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更加严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种类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六十四条证明责任和职权探知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
    2023-04-21
    484人看过
  • 哥哥告弟弟擅捐老父遗体侵犯亲属权及祭奠权
    父亲去世后,哥哥王刚赶到医院想见父亲,却被告知遗体已被弟弟王强捐献,谁也不能见了。王刚遂以侵犯亲属权、知情权及祭奠权为由将王强诉上法庭,请求法院责令王强向其出示父亲的死亡证明、生前遗嘱和志愿捐献遗体申请表的原件,并且判令王强赔偿其精神损害3万元。5月5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王刚诉称,2008年9月28日下午,时年84岁的老父在老庄子敬老院去世,当晚8点他才接到妹妹的电话得知父亲去世的情况。当晚他赶到协和医院想见父亲遗体时却被告知父亲的遗体已经被王强捐献了,现放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泡在药水里谁也不能见了。这个消息对他来说有如晴天霹雳。他认为,关于父亲病危、死亡、捐献遗体等重大事项,理应由父亲的亲生子女五个人共同商议而定,王强故意不对自己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其和父亲间的亲属权、对父亲生死情况的知情权、对父亲遗体的告别权、祭奠权。此外,作为大哥,弟弟王强所为在老家亲属
    2023-06-07
    184人看过
  • 看不惯实习生,你会说吗
    招聘会上,某单位明明有用人需求却明确指出不招应届生,理由是应届生“待人接物幼稚无礼”,历来让用人单位感冒。见到领导不打招呼、挤电梯把老总挤出去、受到一点批评就到领导处吵闹,该用人单位选择了对这样的实习生说“不”,也算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可是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有人来适时“提醒”实习生应该如何如何。你身边有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问题的实习生吗?你会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吗?提醒成了“特殊照顾”孙女士48岁职员二十出头,大学毕业,看到这些毕业生,就像是自己的子女一般,总希望他们能够好上加好。去年下半年,我们办公室来了几个实习生,其中一个正好是来自我插队落户的地方,我不由得对他特别留心起来。小伙子刚来就表示,希望能够在实习期间参与做点大事情。可我们的惯例是让实习生翻阅以前的卷宗,自己先从中总结些东西。刚翻了两天,他就有些坐不住了,挨个问我们能给他派些活干。主任告诉他,不看卷宗也可以,到局域网上整理一
    2023-06-10
    119人看过
  • 行政法规作为判决依据可以吗?
    一、行政法规作为判决依据可以吗?国务院出台的法规能作为法院的判决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第三条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裁判文书引用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第四条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直接引用。第五条行政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或者司法解释。对于应当适用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公布的行政法规解释或者行政规章,可以直接引用。第六条对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之外的规范性文件,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经审查认定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为裁判说理的依据。二、可以作为法院的判决依据的法律文书有哪些?1、人民法院民事、行政判决、裁定、调解书,民事制裁决定、支付令,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
    2023-04-13
    177人看过
  • 民事错判国家赔偿相关诠释是怎样的
    有关民事、行政司法赔偿的规定,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31之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应当说,将民事司法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是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的一大特点,顺应了国家赔偿法的发展趋势。但是,从该条款规定的内容来看,我国民事司法赔偿的范围被严格地限定于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违法采取保全措施和对民事裁判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这三种情况,而不包括民事错判。并且,逐项列举式的封闭立法模式完全排除了司法实践援引国家赔偿法一般条款(《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对民事错判进行司法赔偿的可能性。如此一来,按照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民事错判,也不论民事错判造成什么样的不当后果,当事人都无从依法获得国家赔偿
    2023-03-22
    398人看过
  • 什么样的证据才可以作为判决的依据
    证据是否可以作为判决的依据,需要审判人员进行综合审查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第八十八条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第八十九条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认可的证据反悔的,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处理。第九十条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一)当事人的陈述;(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作的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不相当的证言;(三)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陈述的证言;(四)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五)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复制品。
    2023-06-14
    346人看过
  • 自认可以作为案件判决的依据吗
    1、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2、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律师补充:1、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2、我国严格限制默示自认原则,即不仅要求当事人有不予争执的行为发生,也同时要求审判人员充分说明该事项的含义及可能的后果,并再次询问其对该事实承认或否认的意见,该方当事人仍然不置可否、态度暧昧、沉默不语的,方能视为自认效果。【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当事人
    2023-05-06
    180人看过
  • 沉默的胜利——以公正祭奠我的八弟
    2月25日早八点惊闻噩耗,年仅26周岁的八弟清晨四点因车祸身亡,抛下日渐衰老的五大五娘和年仅四岁的侄儿猝然而去。胸中的悲痛一下子涌上来,但我的工作一直安排到28号,无法分身回家,只能在浑身战栗中通知老公代我回家问候五大、五娘,安慰弟妹。但亲人的泪还没来得及流就接到消息,经办交警说同车的另三人已做完笔录一致说八弟是司机,因八弟已死,刑事责任无法对其追究,但民事责任还要继续承担,不仅要赔偿其他三人的医疗费,还要赔偿车辆损失!这对家人的打击更大了,而其他三人的证言是我们无法相信也无法接受的。因为八弟不仅没有驾驶机动车的资格,也没有人见过他开过机动车!更何况他的致命伤初步观察是在头痛,右侧头部重创,脑浆迸裂,当场死亡,而全身其他各处并无明显伤痕,胆大的亲属掀开衣物特别查看了胸部,连瘀伤都没有!而根据现场的惨烈状况判断,车是碰撞到障碍物后连续翻滚才停下的,司机的胸部不可能碰撞不到方向盘,而不留下任何
    2023-06-05
    427人看过
  • 隐私语义考据及法律诠释
    一、隐私语义考——隐私不等于阴私隐私”一语纯系舶来品,由英语词汇privacy”对译而来,在汉语中由隐”与私”两字组合而成。现代哲学认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实际上话语本身也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定义大多从语源演绎而来,特别是从特殊事物中抽象出来,所以是以人们的感情和观念为基础的。[1]英文Privacy”在中文里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对译的词,其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的解释如下:(1)thestateofbeingabletobealone,andnotseenorheardbyotherpeople;独处并不被他人听见或看到的状态;(2)thestateofbeingfreefrompblicattention.免于受公众关注的状态。可见,在英语中,privacy”意指一种个人隐匿、隐遁,免于公开和外来干扰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公共生活相对立,源自一种私人生活的领
    2023-06-01
    252人看过
换一批
#婚姻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配偶权
    词条

    配偶权是指配偶之间要求对方陪伴、钟爱和帮助的权利。 1、配偶权的主体是法律认可的夫妻双方,范围有限并且双方平等享有; 2、配偶权的客体是配偶之间的基于夫妻关系形成的身份利益; 3、配偶权作为一种平等的身份利益支配权,支配的是配偶的共同身份利... 更多>

    #配偶权
    相关咨询
    • 宪法司法解释是否能作为判决的依据
      重庆在线咨询 2021-10-13
      宪法司法解释不可以作为判决的依据宪法都是很总纲性的内容,具体什么是指的什么,全靠主观理解。要是法院可以用宪法裁判,那就是说宪法里面每一条什么内容,法院说了算。如果真是这样的情况,那我国的法院的权力可以说可以和人大一样大了。在国外,三权独立。法院手中的武器就是宪法,法院因为可以使用宪法,所以法院可以抵抗政府,立法机关。我国,不是三权独立。我国是在人大最高权的体制下,三权分立。人大手握宪法,体现最高权
    • 民事调解书是否能作为审判决定的依据?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27
      法院出具的民事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完全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受理强制执行案件后,一般会通知你到法院,询问将如何归还这笔钱。 如果你现在确实无法一下子拿出这笔钱,法院会建议你们双方达成一个和解协议,规定什么时候归还多少钱,你按约履行就可以。如果你有银行存款或者工作的话,可以对你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共和扣划,也可以对你扣划你的工资,不过会给你保留必须的生活费。如果确实你没有钱执行,法院一般会将你司法拘
    • 民事错判国家赔偿相关诠释是怎样的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04
      存在地方法院对因民事错判而导致当事人损失且无法执行回转的案件进行司法赔偿的先例。例如,某省高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了一起民事错判案件。原告胡某与被告卢某的私房相邻。因所有权确权纠纷一案诉至县法院。原告以其祖父在世时的房契和文约为据,认为两个私房之间的通道应归己方所有。被告方则认为该通道的房屋已由卢家三代居住至今,不应拆除。一审法院未经仔细调查,以原告出具的早已失效的房契为据,判令被告拆除该房屋。被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可以作为判决依据吗
      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09
      司法解释是判裁决的直接法理依据。理解与适用只能作为判裁决中的参考、借鉴与指导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可以按判例地位对待),不能直接用于判裁决依据。
    • 根据行业习惯可以作出承诺吗
      湖南在线咨询 2022-12-10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民法典》第四百八十条规定,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是,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民法典》生效时间为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