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失犯罪两种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它的两个特点:
(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
(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2、它的两个特点: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包括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危害结果。
(2)行为人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疏忽大意的过失事先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所以又称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事先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所预见,故又称有认识的过失。
过失犯罪相关知识: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二者的相似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二者的不同点:
(1)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根据刑法的规定,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可见,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较高。
(2)对危害结果所持的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意愿的。
行为人为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并且也有避免危害结果的客观根据。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即危害结果发生也罢,不发生也罢,都不在乎,甚至纵容危害结果发生。因此,行为人对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往往持消极的态度,并且没有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和根据。
(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相似之处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都没有预见。
二者的区别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在意外事件中,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不可能预见的;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应当预见、并且是能够预见的,只是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在这两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责任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前者不是犯罪,后者则构成过失罪。
-
犯罪过失是如何分类的
177人看过
-
过失犯罪有未遂吗过失犯罪的分类有哪些
372人看过
-
过失犯罪的分类是如何的
141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不能算累犯吗,过失犯罪过失的类型
63人看过
-
最新过失犯罪的自首认定
397人看过
-
一般的犯罪过失分为哪几类
352人看过
-
过失犯罪分类及表现陕西在线咨询 2023-06-27法定的过失罪,大致上分为两类: 第一类,从名称上即可推断是过失犯罪的,如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第二类,从刑法条文中可推断是过失犯罪的,如交通肇事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等。《刑法》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犯罪过失是如何分类的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13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职务过失犯罪主体的分类安徽在线咨询 2022-08-12职务过失犯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我国刑法第93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因此,构成职务过失犯罪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分类是什么,过失犯罪的定义是什么山东在线咨询 2021-11-25犯罪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相信可以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的形式:一是疏忽过失。也就是说,行为人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从而产生这种结果;二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也就是说,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相信可以避免,但实际上却无法避免,从而产生这种结果。《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单位过失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3-05-26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种类分别是什么 (一)犯罪故意的种类: 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4、疏忽大意的过失。 2、过于自信的过失。《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