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表明未成年人消费诱导不构成违法行为,但若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数额巨大,则属于违法行为。教唆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消费诱导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和商家需要谨慎对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消费诱导一般不构成违法行为,只要商品或服务是在未成年人承受范围内且符合合理需求,例如引导未成年人购买文具、书籍或适度低价的玩具等商品,就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如果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数额巨大的,则属于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作为教唆犯,需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未 成 年 人 消 费 诱 导 是 否 违 法 ?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法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该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从事一些特定的民事活动,其中包括购买烟、酒、彩票等投奖活动。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对未成年人消费诱导行为进行了规范。该法规定,广告不得面向未成年人发布,不得利用未成年人开展广告宣传,不得在未成年人面前以任何形式宣传奖励、幸运抽奖等具有娱乐、奖励性质的活动。
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未成年人消费诱导行为是违法的。商家和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消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也应当警惕消费诱导行为,避免陷入不良消费陷阱。
未成年人消费诱导一般不构成违法行为,但若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数额巨大或涉及特定民事活动,则构成违法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商家和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诱导未成年人进行消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也应当警惕消费诱导行为,避免陷入不良消费陷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警惕老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如何应对?
171人看过
-
网贷风险需警惕
128人看过
-
国庆消费需警惕
394人看过
-
买房需警惕三大风险
111人看过
-
“健康消费”警惕陷阱
345人看过
-
长期借款未催要,出借人需警惕法律风险
107人看过
教唆犯是指以劝说、利诱、授意、怂恿、收买、威胁等方法,将自己的犯罪意图灌输给本来没有犯罪意图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图实施犯罪的。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更多>
-
买房时如何警惕风险, 买房时如何警惕风险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26一、理性对待广告宣传的广告宣传,不属于开发商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对周边的、银行等设施的承诺,您最好不要完全相信;另一方面建议您切记一定要亲自去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二、警惕价格欺诈一些房地产商出于促销的考虑,往往弄出五花八门的价格,比如“起价”、“均价”、“优惠价”等等。其中“起价”最不可信,它通常是指整栋住宅楼中楼层、朝向、户型最差的那套房;还有一种情况是价格的确很低,但生活配套设施差,住
-
消费者购房应警惕风险两种产权不合法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22“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特别是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开发商利用虚假广告、违规预售、签订存有缺陷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或在集体土地上建设房屋违法销售,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为此,提示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新建商品房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风险意识和维权意识。”这是建设部新闻发言人6月18日作出的表示。该新闻发言人提醒说,城市居民不要购买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购买此类房屋,将无法办理房屋
-
买房时该怎么警惕凶宅风险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031、买房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房屋的条件,并应多方探听业主出售房屋的情况,比如到辖区派出所了解或将其购买房屋地址作为关键字在网上搜索。 2、同时,买家也可要求业主在合同中约定信息披露条款。
-
二手房买卖需警惕什么交易风险安徽在线咨询 2023-02-16隐患一:房屋产权不明晰。 隐患二:卖方资质有问题。 隐患三:买房者资质有问题。 隐患四:不良中介骗术多。 隐患五:房屋价格未标清。 隐患六:做低房价纠纷多。
-
是否需要警惕放弃留置权风险?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15既然留置权是债权人的权利,债权人可以依法享有留置权,也可以预先抛弃留置权。法律虽然不允许当事人任意设定留置权,但是,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应当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留置权。《担保法》和《担保法》司法解释明确了允许当事人预先排除留置权的行使正是基于这一理由。当事人在合同中预先约定排除留置权的,债权人在留置权条件成立时也不能留置该物,只能采取其他措施来实现自己的债权,即使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