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确定对方给付抚养费数额的举证责任在女方,不少男方都会隐瞒实际收入情况以期少支付抚养费。因此在取证时,女方可在能力范围内可以聘请律师到男方单位、税务等部门进行调查取证,要求查看工资表及个人收入完税证明等。实践中,要是支付子女抚养费的一方是借口自己没有钱而不履行抚养义务的话,则拥有子女抚养权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对方的财产,向子女支付抚养费。而如果是真的没有钱的话,则可以适当的减少抚养费数额,但绝不会因此免除抚养义务。
抚养费数额的确定
(一)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子女的实际需要;
2、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
3、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
(二)离婚后,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根据收入状况分为:
(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
这里的“月总收入”指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奖金等。可申请法院调查令来调查。
(2)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目可依当年的收入或同行业的年平均收入,参照(1)确定。
一般参照《道路交通事故赔偿项目参照标准》来确定的年平均人收入、年平均生活费来作为依据。
(3)有特殊情况的,如子女长期患有重大疾病、或子女残疾的,可适当增加。
拒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其中一方拒绝支付,另一方可以起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强制执行。关于抚养费的给付标准,可以由夫妻双方共同商议,也可以由法院作出判决。抚养费一般应支付至孩子十八周岁为止。
-
如何确定抚养费的数额,如何确定抚养费标准
368人看过
-
抚养费数额的具体确定方式
104人看过
-
小孩的抚养费怎样确定数额
404人看过
-
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如何确定,子女抚养费数额可否变更
190人看过
-
抚养费怎么确定具体数额
295人看过
-
抚养费包括哪些部分抚养费的数额
228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如何确定数额,赡养费数额确定的途径有哪些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2一、赡养费数额如何确定r具体而言,对于城市户口的老年人的赡养费给付标准,各省市出台的关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都有关于赡养费和抚养费的计算方法的规定。赡养费一般按家庭总收入减去家庭成员城市居民平均生活标准,剩余部分按其赡养人数的平均数额计算。对于农村户口的老年人,一般按照当地统计部门发布的上年度当地农民年人均生活费数据为基准。r需要指出的是,给付赡养费的数额,是根据赡养人
-
关于抚养费的数额确定有哪些方法海南在线咨询 2021-09-30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月总收入的20%至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50%。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有条件的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抚育费以定期给付为原则,但是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
-
抚养费数额如何确定, 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哪些河南在线咨询 2023-02-13抚养费数额的确定: 1、20%到30%: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2、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3、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三、抚养费的支付方式: (一)定期给付 (二)一次性给付(前提:有条件的情况下)
-
如何确定抚养费的数额怎么算抚养费的数额湖北在线咨询 2022-05-18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子女的实际需要; (2) 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 (3)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离婚后,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根据收入状况分为: 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收入的50%。这里的“月总收入”指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奖金等。可申请法院调查令来调查。 2、无固定收入的,
-
工资数额举证责任香港在线咨询 2022-02-09工资数额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劳动者只需要说出具体工资数额即可。如果用人单位不认可劳动者主张的工资数额,那么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签字的工资表或银行卡转账记录来反驳劳动者,否则仲裁委会采信劳动者的观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