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证明。需要有证据证明是在重大误解或者被欺诈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这种情况合同是可撤销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消该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一、撤销购房合同违约责任怎么处理
1、购房合同被撤销的,购房合同自始至终无效,无效的合同不涉及合同违约,所以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2、一方有过错,造成另一方损失的,由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合同可撤销的情形如下: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
(2)、因显失公平订立的合同。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的如果履行对其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虚假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4)、因胁迫订立的合同。胁迫,是指因他人的威胁和强迫而陷入恐惧作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5)、因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乘人之危,是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作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
二、那些合同属于可撤销可变更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是基于法定原因,当事人有权诉请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的种类有: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2、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对于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当人有权诉请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撤销权是撤销权人依其单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效溯及既往的消灭的利权。因撤销原因不同,撤销权人也不同。重大误解中,误解人是撤销权人;显失公平中,遭受明显不公的人是撤销权人;欺诈、胁迫中,受欺诈、受胁迫的人是撤销权人。撤销权是诉权,只能通过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
撤销权的消灭:
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庆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
签订合同时被误导是否可以证明
147人看过
-
有误工证明能证明误工费发生吗
362人看过
-
无办法证明误工费怎么办?
397人看过
-
网签合同丢了怎么办,网签合同丢了能补办吗
200人看过
-
公司签了合同不给我办公证明怎么办
437人看过
-
怎么证明合同签订时无民事行为能力
137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可以证明误导签订合同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11-131、可以证明,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该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
如何才能证明存在误导签合同辽宁在线咨询 2023-03-141、可以证明,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该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
是否能证明被签合同确实是被误导了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131、可以证明,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变更或撤销该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
签合同时被误导应该怎么办?江苏在线咨询 2023-08-14可以证明。需要有证据证明是在重大误解或者被欺诈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这种情况合同是可撤销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消该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赔偿责任。
-
合同误导签合同合同违法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28合同是不合法,无效的。但是需要有证据证明存在欺诈隐瞒的事实,以及要有证据证明是被误导的。合同民事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基于此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以签订合同达到欺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