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反规避制度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6 08:55:55 490 人看过

(一)概述反倾销概念中的规避,英文通常为circmvention。规避行为使得反倾销税对于倾销的抵消作用大大削弱或化为乌有,不公平竞争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反规避措施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被调查核实,则可将原反倾销税令的征收对象扩展到这种“变换”的产品上。

众所周知,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贸易救济制度,被诸多成员国所广泛使用。对于反规避,世贸法律对此并没有相应的条文规定,更多需要通过回顾在WTO框架下曾进行过的探讨和对将来的展望进行研究。

一般而言,通常的规避行为主要包括在进口国零件组装(ImportingContryAssembly)、在第三国组装或生产(ThirdContryAssembly)、轻微改变产品(MinorAlteration)、后期发展产品(Later-Development)等。规避行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日韩为了绕开欧盟(当时欧共体)、美国对其电子、机械等产品征收的高额反倾销税,转而向欧美出口相关产品的零配件,在进口国之内组装成相同的产品继续以低价进行倾销。由于该方法十分隐蔽,以至于欧盟、美国到80年代中后期开始立法以制止“日趋严重”的规避行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当时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拟订了《邓克尔草案》,其中的反倾销部分首次纳入了反规避条款的草案。该草案规定,规避行为通常包括如下情形:

(1)以国别转换的方式规避反倾销措施。

(2)在第三国组装的规避行为。

(3)在进口国组装的规避行为。最终由于各成员国意见分歧太大,乌拉圭回合没有能够就反规避条款达成任何协议。

(二)多哈回合中反规避复审的提案1997年4月WTO反倾销措施委员会成立了非正式工作小组,开始就反规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多哈回合反倾销规则谈判中,关于反规避主要是美国的提案。美方目标为:(1)将反规避的规定纳入协定,形成一项多边规则;(2)明确规避的两种形式;(3)对反规避调查制定统一和透明的程序规则。

由于对规避的定义、标准包括零部件和增值比例、是否应重新考虑倾销及损害因素、是否应考察动机、原产地确立标准、国别跳跃(ContryHopping)等许多问题各方存在诸多异议,笔者认为多哈回合规则谈判仍很难形成一个关于反规避明确的规定并将其“合法化”于反倾销协议当中。

欧盟反规避立法与实践

(一)欧盟反规避立法的进程从欧盟反规避立法的历史发展来看,对规避行为的规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76187号条例之前,并没有专门的反规避立法,而是通过既有的规则,即原产地规则和海关分类制度来规制可能的规避行为;第二阶段是第176187号条例之后,对进口国组装规避行为通过专门的立法,即第242388号条例第13条第10款来规制,而对于其他形式的规避行为,包括第三国组装规避,仍然只能由原产地规则和海关分类制度来调整;第三阶段是在第328494号条例之后,首次在反规避立法中对规避行为做出了定义(第13条第1款),并在第2款中对第三国组装规避与进口国组装规避做出了专门的规定。

2004年3月13日,欧盟通过第4612004号条例对第38496号条例做出了最新的修改。与对反倾销基本规则的前几次修改不同,第4612004号条例对第13条第1款(关于反规避行为的一般规定)、第13条第3款(关于反规避的程序性规定)、第13条第4款(关于反规避措施的豁免)等均有大幅度的修改,而对第13条第2款(关于进口国组装和第三国组装规避的特殊规定)没有修改。这次修改使现行欧盟的反规避条款更为苛刻。

(二)欧盟有关反规避的实体规定1.规避行为的定义根据第38496号条例第13条第1款的定义,规避行为系指第三国与欧共体之间或受反倾销措施约束国家的个别公司与欧共体之间贸易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征收反倾销税之外没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或经济上的合理性,而且有证据表明造成了反倾销税的救济作用因此被削弱了,同时有证据表明与先前确定的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相比较构成了倾销。另外,规避行为,特别应当包括:1)对有关产品的轻微改变,使其归入到正常不受反倾销措施约束的海关税目之下,而且这种改变并不涉及产品的基本特性;2)通过第三国转售受反倾销措施约束的产品;3)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受反倾销措施约束的国家重新安排他们的销售方式或渠道,以便最终使其产品通过享受较低的个别税率的生产商出口到欧共体;4)第13条第2款所规定的通过在欧盟或第三国对零部件进行组装。

上述四种行为并不是穷尽的列举,而只是特别说明的四种典型的规避行为。

2.规避行为的构成要件根据上述定义,规避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在原出口国或第三国与欧共体之间存在贸易方式的改变。

2)贸易方式的改变没有充分正当的原因或经济上的理由。

3)反倾销税的补救效果必须正在遭到破坏。

4)有证据表明存在倾销。当受反规避调查的产品或零部件的销售价格低于原反倾销调查中确定的该相同产品的正常价值时,认为有倾销存在。

(三)欧盟反规避的程序性规定1.反规避调查的立案欧委会可以主动发起或应成员国或任何利害关系方的请求发起反规避调查。反规避的立案调查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1)具备证明规避行为成立的充分证据2)由欧委会主动发起或应成员国或任何利害关系方的请求发起2.反规避调查的调查程序

欧盟反倾销基本法中关于反倾销调查的许多规定都可以适用于反规避调查。所以,第13条第3款规定,本条例中有关立案和进行调查的程序性规定按照本条予以适用。

3.反规避调查的裁定与其他复审调查程序相同,反规避调查并没有初裁和终裁的区别。在调查程序结束之后,欧委会就会发布一个公告,这一公告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宣布反规避行为成立,相应的反倾销措施被扩大适用于转口国或者相应商品;二是反规避行为不成立,反倾销措施不扩大。反规避调查的期限是9个月,因此,欧委会会在9个月内做出反规避调查的裁定。

4.反规避措施的执行当规避行为被确定后,在原始反倾销调查中对同类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将延伸适用于规避行为的涉案产品。反倾销税率的确定是按原始反倾销调查中对同类产品确定的倾销幅度,而与规避行为的涉案产品的倾销幅度无关。根据第13条第3款的规定,上述延伸适用应从进口登记之日起生效或从要求提交保证金之日起生效。这就意味着,事实上,反倾销税可以追溯到反规避调查立案之日起征收,最长可以追溯征收9个月。

美国反规避立法与实践(一)立法进程美国是最早适用反规避的国家之一。1984年,美国商务部通过反倾销调查,决定对来自韩国的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次年,韩国出口商改用向美国大量出口彩色电视机显像管(CPTs)和印刷线路板(PCBs),并由其在美国的子公司组装成彩色电视机在美国继续大规模销售。对此,美国商务部认为韩国公司有故意规避美国对其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因此决定将对韩国彩色电视机征收反倾销税的命令扩展至彩色电视机的组件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美国国内贸易保护力量的加强和出口商出现的规避反倾销税的行为,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该法对规避问题也进行了立法,使反规避措施正式成为美国反倾销法的补充和延伸。

《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21节首次规定了反规避条款,对1930年《关税法》的第7部分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即为1930年关税法的第781节“防止规避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命令”。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国际《反倾销协议》,为了履行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一揽子协议,美国在1994年12月通过了《乌拉圭回合协定法》,对原有的外贸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包括对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的修改,并对其中反规避条款中判断规避行为的标准进行了修改。随后,美国1930年关税法进行了修改,其中的第七篇是美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法,反规避措施在该章的分篇D“通则”中的第781节“防止规避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命令”。

因此,美国现行反规避立法包括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第1321节的规定、1930年《关税法》第781节的规定、1994年《乌拉圭回合协定法》230(a)的规定或《美国法典》第19章关税法中的1677j节。

(二)反规避制度实体规则

1.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781节的规定,可将反倾销措施的范围扩展到以下四种规避行为:

(1)在美国生产或组装产品(2)在第三国生产或组装产品(3)轻微改变的产品(4)后期发展产品除了上述四种规避行为,美国反倾销法还对下游产品的监督和虚构的正常价值等行为做了规定。

2.反规避措施如果规避行为被认定不存在,或虽然存在却微不足道,美国适用所谓的“无补救的结束”程序,即不采取任何补救方法而结束调查或诉讼。一旦规避行为被认定成立,即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反倾销措施的扩展适用。

美国采取的反规避措施是将规避产品或其采用的零部件纳入有效的反倾销税令或决定的范围内,其对象是倾销国的零部件或从第三国进口的规避商品。

(三)反规避制度程序规则美国的反规避立法的特点是实体法较缜密,程序法较趋于富有弹性。实体法部分将现实存在的各种规避形式都包括在内,并对各种规避行为的认定条件做了详细的阐述。尽管如此,大多数认定条件都缺乏具体量化的标准,而将定性问题留待相关调查部门在操作中根据个案决定。在程序法方面,美国更强调商务部在规避的调查与认定中的作用,而虚化了司法复议的作用,以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对规避行为做出相应救济。美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强调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局可以不经过倾销与损害调查就将现行反倾销令扩展适用于有规避行为的产品。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03日 03: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
    一、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在劳动者知情权中,特别要关注“用人单位相关的规章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在劳动争议中,40%左右案件是因为用人单位以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合同的。在这些争议中,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成为官司的胜败的关键。如果单位能证明规章制度合法建立,而你是“知道或应当知道”这些规章制度的,你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二、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少单位可能会塞给你一本《员工手册》之类的东西,并叫你签收。如果你糊里糊涂签下自己的姓名,则意味自己已经了解、并同意单位事先单方面的规定。今后与单位发生纠纷,单位的规章制度就可能是你失败的“克星”。因此当合同中有涉及单
    2023-06-19
    355人看过
  • 劳务派遣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如何处理
    一、劳务派遣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如何处理用工单位可以按照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来处罚。如果劳务派遣人员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纪,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二、劳务派遣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形1.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工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如旷工、迟到、早退、擅自离岗等。2.不服从用工单位岗位调整、工作安排,拒绝接受正常的工作任务或工作安排。3.泄露用工单位商业机密和重要资料,给用工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4.在工作中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窃电、以电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5.违反操作规程制度等,造成人身、设备或电网等责任事故,给用工单位带来损失。6.未经公司同意,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7.隐瞒真实身份、学历、业绩或有其他欺诈行为,使用工单位在招聘时产生误解。8.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
    2024-02-09
    343人看过
  • 如何解决会计人员回避制度的问题?
    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的含义是,为保证执法或执业的公正性,对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影响其公正执法或执业的人员实行任职回避或业务回避的一种制度。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偷税漏税对会计人员的处罚是什么1、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5、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
    2023-07-06
    153人看过
  • 如何处理违反公司制度的行为
    如何处理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如果公司规章制度是违法的,员工可以充分主张自己的权利,否认公司规章制度的有效性。用不着担心劳动合同中有“职工应当遵守本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规定。事实上,根据法理,无效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无效,而一般来说,无效从来都不是有效的。没有生效的规章制度不是规章制度。因此,这一规定在劳动合同中一点也不妨碍,您可以放心相关知识:企业规章制度如何才能合理?(1)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包括法律内容和法律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反映了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必须合法。程序合法性是指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规章制度必须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主形式制定(2)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
    2023-05-07
    309人看过
  • 如何理解企业内控制度?
    企业内控制度,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相关流程和岗位职责进行设置和约束、控制、规范和评价,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控制,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规避经营风险,保持竞争中的不败之地。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律师补充:企业内控制度的规定包括企业内部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必须谨慎,并且内部的审计机构必须严格审计公司财物会计账目、稽查和评价内部财务控制指标。企业的财务内控人员需要发挥审计和监督的职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
    2023-05-07
    166人看过
  • "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运用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各种劳动者过错、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其中39条第2款规定了: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关于用人单位在实际运用该39条第2款时,总是出现偏差,导致自己在仲裁或诉讼中陷入哑巴吃黄连的境地。所以,正确理解并运用该条款,对用人单位非常必要。一、正确理解第39条第2款用人单位依据第39条第2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第二,按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解除劳动合同。二、用人单位适用第39条第2款的误区误区一:员工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违反劳动纪律有一般违反和严重违反之分。只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就要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对解除的具体要求和情形是否合法,哪些行为可以合理列为“严重违纪行为”,这些“严重违纪行为”是否列
    2023-06-14
    263人看过
  • 对新刑诉法规定刑事和解制度如何理解?
    一、“刑事和解”的理解“和解”通俗地讲就是“私了”,“私了”是民间自行解决纠纷的一种俗称,新刑诉法刑事和解制度是指纠纷双方不经过国家专门机关自行协商解决纠纷的统称。刑事和解实际上就是控辩双方通过对话和协商,谋求以审判以外的方式来解决刑事责任问题。刑事和解的结果就是控辩双方找到了刑事责任问题的非诉讼的替代解决方案,国家追诉机关放弃追诉。刑事和解的特征为:其一,将特定种类犯罪视为发生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发生的侵权纠纷;其二,赋予当事人在这类案件的处理方式、结果的诉权处分权;其三,诉权行使的结果是排除国家刑事司法管辖权。这一处理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及时解决刑事纠纷、促进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恢复,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加快被追诉人回归社会的速度等价值目标,应当予以制度化。应当注意的是,刑事和解的实质是当事人通过对话协商排除了国家司法权,同时将刑事犯罪被转化为了“刑事纠纷”,其最终结果便是犯罪问
    2023-06-03
    86人看过
  • 解析回避制度的根源
    刑事案件回避的一般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勘验人或者诉讼代理人。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的。特殊理由:1、参与过前一诉讼程序的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后一诉讼程序;2、再审合议庭的组成3、死刑复核发回重审的案件公务员回避制度相关概念界定回避的原意是因避嫌而不参与其事。公务员回避是指为了使公务活动不产生不良影响,而在法律上对公务员在认知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的限制性规定。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防止国家公务员因亲属关系等因素,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甚至徇私枉法,对公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而在公务员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先执行规定的制度。本文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回避制度指的是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3-07-06
    499人看过
  • 违反公司员工工作制度如何处理?
    一、违反公司员工工作制度如何处理?1、违反公司工作制度员工有可能会被开除,也有可能会被降职处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5)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6)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2、或者也可以要求职员支付罚款。企业对自己雇用的员工进行罚款,是特定的经济实体,对特定的人实施的经济处罚行为。企业罚款的基本特征是:(1)企业员工违反了本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并按该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应当受到经济处罚。(2)对员工的罚款并不以员工是否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为必要条件。罚款只具有
    2023-06-16
    73人看过
  • 公司规章制度规定严重违反将如何处理劳动合同?
    根据法律规定,员工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据此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包括内容公示、程度合法以及必须公示等;劳动者应当有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即劳动者的行为需达到“严重”程度,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也会对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行为的严重性进行适度审查。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形对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形,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主要有:1、故意泄露公司机密,侵占公司财产;2、故意损毁公司及员工个人资产、财产或各种设备、设施;3、以及煽动、鼓动员工罢工、怠工等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
    2023-07-13
    333人看过
  • 如何理解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是指行为人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超过了法律所规定的限度,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超过了使受到正在发生危险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所必需的强度;二是在客观结果上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在紧急避险情况下,损害尽可能小的合法权益去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是紧急避险的目的所在。只有牺牲较小的权益保护较大的权益,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才是有利的。如果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避险是为了保护较小的利益,而牺牲了较大的利益,这种紧急避险就超过了必要限度。在这种情况下,紧急避险不仅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而且由于其所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行为,具有一定
    2023-06-11
    126人看过
  • 公司法如何规定股东会决议回避制度?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会就公司事项通过的议案。司法关于股东会决议回避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十六条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公司法保密条款是怎么规定的关于保密协议,是规定在《劳动合同法》中,《公司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范围和期限】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
    2023-07-16
    103人看过
  • 法律规避的法律制度
    法律综合知识
    法律规避的概念法律规避,实际是指法律规避行为,意思是说当事人通过改变冲突规范的连结点,规避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而导致对其有利的另一国实体法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狭义的法律规避仅指规避本国法的行为,广义的法律规避则包括规避本国法或规避外国法的行为。构成法律规避的条件构成法律规避的条件应该有以下四个:当事人有规避某国法律的主观故意,即当事人必须具有逃避某国法律的意图和目的。从规避的法律对象上讲,被规避的法律一般应是依法院地国冲突规范的指定应适用的强制性或禁止性的法律。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是通过人为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的手段来实现的。例如改变国籍、住所、行为地、动产所在地等。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的法律规避行为已经完成,即已达到对其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目的。法律规避的性质法律规避的性质是指它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还是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中的一部分。应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规避与公共秩序保留的后
    2023-06-07
    362人看过
  • 如何完善我国的反诉制度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反诉制度的现状,本文结合我国的立法现状、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提出从主体、程序、再反诉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反诉制度,以便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反诉制度的基本理论反诉是指在已经提起的诉讼中,被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以本诉中的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出与本诉有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诉讼请求,以达到抵消、动摇或者吞并本诉的目的。关于反诉的性质,理论上有这样几种观点:1、手段说兼独立之诉说。该观点认为,反诉是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和利益的手段,并且整个诉讼过程中都保持自己充分的独立性。2、新诉说。该种观点认为,反诉是被告对原告所主张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它不仅要抵消原告的诉讼请求,而且根本上是为了主张一种新的诉讼请求,也就是提起一种新的诉。3、独立之诉说。该观点认为,反诉的性质为独立的诉讼,如果被告不利用反诉而独立另外起诉,则为完全
    2023-06-11
    38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单位规章制度风险有哪些 如何避免规章制度风险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6-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 出纳回避制度是如何的?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9
      需要回避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亲属关系: (1)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基础和源泉,它是亲属关系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当然需要回避。 (2)直系血亲关系。直系血亲关系是指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法律上讲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生于同一祖先,有自然联系的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子女等;第二种是指本来没有自然的或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等,如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关系。直系血亲
    • 如何处理违反监视居住制度
      广西在线咨询 2021-12-10
      违反监视居住的处罚是:监视居住期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予以逮捕。
    • 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开除除薪吗,违反规章制度的,应该如何处理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2-05
      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开除结清工资即可。 公司的规章制度应当依法制定,。根据《劳动法》第四条、《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公司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并经过公示。 公司员工违反公司依法制定的规章制
    • 如何理解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2-22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其特点,一是具有法律效力,二是具有强制性。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和规范组成。其中,土地按用途分类是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行用途管制的依据;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预先进行审批是关键;而保护农用地则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目的,核心是切实保护耕地,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