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诉前调解在处理赡养案件中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是推崇“无讼是求”约思想。再加上“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采取忍耐的态度。因此,要真正的保护好老年人的权益,就要利用好法律保护这一道防线。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原则规定不告不理。如果不把老年人的这些思想顾虑打消,是无法通过司法程序来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在前面己经说过,可以通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先调解,并且,让其调节结果具有执行力。如果,有必要提交法院审理,则可以由法院的专门的部门受理这类案件。同时在程序上注意多用调解、不开庭审理等形式进行。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在没有进行调解的前提下,直接起诉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这一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担任老年人当事人一方的诉讼代理人。积极发挥人民法院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将赡养纠纷解决在最初阶段。基层法院和农村派出法庭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在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素养和调解能力,基层民调组织应立足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赡养问题的调处工作,发现问题多做调解,及时处理,帮助老年人尽快解决赡养问题,使赡养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解决。形成居委会、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民政、妇联等共同参与、全员上阵的强大的调解网络,经常深入基层,深入民间,关心过问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习惯。帮助他们解决赡养纠纷,给老年人撑腰、说话,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可根据村规民约等予以批评、教育,让不孝敬老人现象受到严厉谴责,情节严重者积极支持诉诸法律,使遗弃、虐待老人的行为受到法律追究。
2、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法律震慑赡养义务人人民法院妥善处理赡养纠纷案件,扩大办案社会效果。人民法院要充分的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对赡养、遗弃等关系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案件的调研。基层法院的派出法庭对农村赡养纠纷案件要开通绿色通道,坚持优先受理、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生活困难的、给予司法救助,在审理过程中,做好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争取调解结案,为老人解除后顾之忧。对双方矛盾相对激化的,及时开庭审理。为扩大办理赡养案件的社会效果,可注意选择赡养纠纷相对较多的行政村以及典型案件到当地就地开庭,由村委会协助组织群众旁听。同时,对于己审结的赡养案件,应从维护当事人利益出发,充分运用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尽快执行到位。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各部门密切协作,多策并举,运用法律手段遏制赡养案件多发的势头,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法官到病房里审理赡养纠纷案
143人看过
-
农村有哪些常见赡养纠纷
414人看过
-
农村赡养纠纷多发的原因
483人看过
-
法官元宵日调解赡养纠纷
351人看过
-
法官上门审赡养费案
372人看过
-
农村赡养案件特点介绍
399人看过
-
我国现在的法律是怎么处理农村赡养纠纷案子的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07《民诉法》第119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在婚姻家庭案件中,有两类案件属必要的共同诉讼: 一是继承案件中的共同原告,最高院的《民诉意见》54条规定:“在继承遗产的诉讼中,部分继承人起诉的,人民法院应通知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被通知的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又未明确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人民法院仍应把其列为共同原告”。 二是赡养案件中的共
-
赡养纠纷案件答辩官方需要注意什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151、不要使用过激言论。谁对谁错自有法官评说,故所用词语尽量选择中性词,特别是针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的侮辱性词语千万不能出现在你的文字中。因为答辩状是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写的好坏是水平问题,使用过激言论和侮辱他人,则是人品问题。 2、不能产生歧义。答辩状的内容尽量少使用修饰的句子,书写的文字要端正,语句要通顺,条理性要强。最好诉状是打印的。因为使用过多的修饰词语,容易产生歧义。 3、有争议的一些事实尽量
-
-
赡养纠纷民事案件庭审应该注意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15赡养纠纷庭审原告(即被赡养人)主要需要提交以下相关证据:1。被告对原告有赡养义务的证明。2、原告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等证明。三、被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证明材料。四、要求变更赡养费的,应当提交之前的民事调解书、民事判决书等证明材料。5、能够证明案件相关事实或者认为需要向人民法院提交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上述所有证据均需当庭提交。
-
怎么向法庭打赡养纠纷官司?山西在线咨询 2023-10-22第一,委托律师打赡养官司的话,律师费即律师代理费,是指律师为委托人代理法律事务应当收取的报酬。同时,律师费用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根据《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律师服务收费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一)耗费的工作时间; (二)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 (三)委托人的承受能力; (四)律师可能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