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暴后维权方式有:
1、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报警;
2、拨打妇女维权热线12338;
3、申请当地民政妇联庇护;
4、申请法院人身保护令;
5、轻微矛盾,请村干部或者家庭长辈提前介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规定,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被家暴后婚外同居
婚外同居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构成婚外同居的情况。婚外同居在我国是不被认可的,不管是否遭遇家暴,以何种方式或者理由婚外同居都不符合法律规定。在民法上,2001年之后,法律不认可事被家暴后婚外同居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婚外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们指有配偶者与婚外的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的行为。实婚姻。也就是说对于没有领取结婚证,但是有配偶的,属于同居关系,法律不认可此时的婚姻状态。因此,一方与他人同居时不构成婚外同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条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有关单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诉、反映或者求助后,应当给予帮助、处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单位、个人发现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有权及时劝阻。
-
家暴法律如何认定家暴妇女,家暴法律如何维护家暴妇女的权益
433人看过
-
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应对家庭暴力
225人看过
-
男方家暴曝光:如何维护抚养权权益?
447人看过
-
自家土地被侵犯,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234人看过
-
女性如何应对家暴并维护自己的权益?
51人看过
-
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寻求离婚及维护自身权益?
385人看过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
维护自身权益的方法:如何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山东在线咨询 2024-11-18一、消费者监督权 根据《产品质量法》第22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查询的权利,并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接受申诉的部门应当负责处理。此外,《产品质量法》第23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及质量管理协会等社会组织可以就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负责处理,支持消费者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销售者质量责任 《产品质量法》
-
家庭暴力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法律有哪些规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21当事人遭遇家庭暴力后,应当通过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请求公安机关的帮助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者求助。
-
如何有效使家庭暴力被害者的自我保护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04(1)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的家庭成员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λ应当予以调解。 (2)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这种救济方式主要适用于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 (3)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4)对于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
-
被迫解除劳务派遣合同,劳动者如何维权?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和权益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25您的情况比较特殊,是一个三方的合同关系:您和派遣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和派遣公司签订的劳务派遣合同。而您和用人单位之间是没有合同保护的,所以用人单位若要辞退您,只需要终止与派遣公司的劳务派遣合同或是要求派遣公司另派他人即可,并不需要与您协商,而即使用人单位不在要求您工作,您与派遣公司的劳动合同关系依然存在,您的工资也应当由派遣公司继续支付,但介于您并不清楚派遣公司的实际情况,还是建议您尽
-
离婚后女方在怀孕期间被家暴,男方应该如何维权,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22就目前遭遇家庭暴力寻求救济的途径来说,主要有以下七种途径: 1、向加害人或受害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单位投诉、反映或寻求帮助; 2、向公安机关报案,情节轻微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 3、向相关家庭暴力临时庇护场所寻求庇护和临时生活帮助; 4、向法律援助机构寻求法律援助; 5、保留证据,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