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缓刑可以上班。被判缓刑的可以继续工作并领取报酬,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但单位维持合同的,可以继续工作。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调查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
3、遵守调查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迁居,应当报调查机关批准。
一、判刑后公职可以不被保留吗?
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行政机关公务员律给予开除处分而此前被判缓刑公务员有仍保留公,所被判了缓刑能保留公职,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缓量刑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行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予量刑由特定考察机构定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考验期间内表现依法决定否适用具体刑罚种制度,值得注意被宣告缓刑犯罪分子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缓刑期间发工资吗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在缓刑执行期间,停发原工资。对安排了临时工作的缓刑人员,原为国家公务员的按本人缓刑前基本工资额的60%发给生活费;机关工勤人员按工资中固定部分85%的数额计发生活费,其工资中的奖金部分不再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本人受处罚前工资固定部分85%的数额计发生活费,若按此发放的生活费低于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按本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线发放。
-
什么是缓刑,事业单位人员判处缓刑要被革职吗
109人看过
-
关于缓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理的相关规定
311人看过
-
被判处缓刑的企业人员名单
439人看过
-
事业单位不开除被判刑员工
174人看过
-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刑后又改判的工资处理?
158人看过
-
醉驾工作人员会被事业单位开除吗
322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被判处缓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否会保重庆在线咨询 2024-11-1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是否被开除公职,由单位决定,法律并未规定必须开除公职。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将会被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以上的处分。如果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将直接被开除处分。对于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也会被给予开除处分。 缓刑是指在被告人被判处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况下,对其暂缓执行原判刑罚,
-
事业单位职工判处缓刑是否开除公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怎么办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13对于事业单位职工,被判处缓刑的情形,是否开除公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规定进行核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相关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企业领导怎么办山西在线咨询 2022-05-04判缓刑的可以上班。>第一条"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宣告缓刑的,其工作安排和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宣告缓刑的,其职务自然撤销,安排不叙职务的临时工作。为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除利用专业技术进行犯罪活动被判缓刑的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安排其一定的技术工作。降低原工资待遇。按低于开除留用察看人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判缓刑是否会影响其事业单位身份?贵州在线咨询 2024-12-17根据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触犯法律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被判处缓刑,则可依照有关法规予以解聘。 针对事业单位从业者因触犯法律而受到依法处罚的现象,如被判定有罪且判处有期徒刑及以上刑罚,事业单位应授予其实施降级或者撤销职务以上程度的处分。 至于那些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重刑,并经司法机关裁决确认其行为严重违反事业单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被告人,事业单位有权
-
判缓刑后还能继续在事业单位工作吗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19只要单位没有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职工就可以回单位上班。 政策依据: 《人事部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工资处理意见的复函》 青海省劳动人事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 报来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行政、刑事处罚后工资或生活费如何发放的请示》(青劳人薪字〔1999〕040号)、《关于国家工作人员被判有期徒刑缓期执行期间生活费如何计发问题的请示》(桂人报〔199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