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犯未遂如何量刑
未遂和从犯,在《刑法》中都属于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至于如何量刑,要根据犯罪事实的后果,由人民法院结合从轻减轻的情节确定。
二、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
(一)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二)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放弃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三)行为结果不同。犯罪未遂的结果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等于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须彻底地放弃犯罪。
(四)刑事责任不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三、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具体来说,两者有以下的一些区别:
(一)犯罪结果不同:未遂的结果是犯罪目的无法完成,既遂则是完成了犯罪目的。
(二)定义不同: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实施完成的是既遂。
(三)量刑不同:犯罪既遂按照相关法律行进审判定罪,而犯罪未遂在量刑上往往有所减免,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犯罪结果是否实现。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既遂是指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犯罪未遂和犯罪既遂的区别,犯罪未遂如何量刑
193人看过
-
敲诈未遂主犯和从犯怎么量刑
206人看过
-
盗墓未遂从犯如何处理
348人看过
-
诈骗未遂从犯会如何判
368人看过
-
既遂与未遂的犯罪量刑如何确定
317人看过
-
贩毒从犯未遂量刑标准是什么
463人看过
-
敲诈未遂如何从量刑方面判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30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处三年监禁,并处或者单处。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可被判处3到10年监禁,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被判处十年监禁并处罚金。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2020元至5000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3万元至10万元为起点,数额特别巨大,以30万元至50万元为起点。在广东省一类地区,以及深圳佛山中莞,4000到10万元为数
-
拐卖儿童未遂如何从轻量刑四川在线咨询 2023-07-05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一)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 (三)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 (四)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 (五)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六)
-
罪未遂如何比照既遂犯量刑?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8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首先,犯罪未遂应当负刑事责任。其次,由于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要确定对于犯罪未遂是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三,在确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确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二章: 第二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
-
如何量刑犯罪未遂怎么判刑云南在线咨询 2022-06-05犯罪未遂是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得逞。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包括犯罪分子能力不足、、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出现、自然力的破坏、物质阻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敲诈勒索未遂,从犯怎么量刑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7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要撅的方法,强索公私财物的行为。法定刑:犯敲诈勒索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是指财物数额大;多次;引起后果严重等。未遂犯比照即遂犯从轻或者减轻量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现对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如下: 一、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