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30日,最高法院民事审判庭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74年1月18日函已收阅。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需要询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公民李济东对我国公民李顺玉提出与他离婚的意见,可由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罗南市法院写一委托书,附上询问提纲及李顺玉离婚申请书副本,请该法院代向李济东征求意见。委托书及询问提纲和离婚申请书副本,经你院审查后,由你院直接函请我国外交部代转即可,不必再经过我院。
现将来件退回,请查收。《对李济东询问提纲》略有删节,供参考。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保护国家银行债权的通报适用范围的意见
发布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
发布文号:
江西省人民法院:
一、1952年(52)调呈字第35号呈已悉。
二、关于保护国家银行债权问题的通报第五项关于保证人责任的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公营企业债权的保证,均应适用。对私人债权的保证可以参照适用。
三、法院将根据保证人代债务人还债的判决,于必要时查封、变卖保证人的财产。但该项财产如系其所经营之正当工商业的财产,亦应在可能范围内照顾工商业的继续存在。宣告保证人破产,须有一定原因时方可进行。但破产结果往往对受破产人不利,而债权人也得不到实益,因此这个办法不宜轻易使用。
四、保证人只在特殊情况下,有必要时,始于押缴。例如保证人有财产而隐匿不清偿。
附:江西省人民法院有关担保公私债务责任及执行问题的请示报告
(52)调呈字第35号
最高人民法院:
你院与司法部(51)司三通字第16号《为保护国家银行债权问题的通报》中第五项关于保证人责任问题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对公家债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公营企业的担保)及私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确无力偿还时可否将保证人财产查封或押缴或宣告其破产抵偿?请予指示。
1952年7月14日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将《关于处理在朝鲜
51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关于处理中、朝两国公
133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无权判处死刑案件的函
247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关于管制期间计算问题的意见的函
307人看过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邵文卿与黄朝星侵害名誉权案的函
101人看过
-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民事法院民事审判的两点看法
94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香港在线咨询 2022-01-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 法发[2002]13号 为加强审判监督,规范再审立案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对本院或者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裁判,经复查认为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应当决定或裁定再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最高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10以下典型案例供参: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这4笔借款跨度长达4年,且数额巨大,在前款未清的情况下,又不断出借大额款项,有违借贷关系的常理及习惯;这4张借据全文为电脑打印,在落款处只有借款人的手印却无亲手签名,这对有高中文化、有书写签名能力的夏某来说也有违常理;从资金来源看,陈某的实际收入也无力有80万元现金出借给夏某。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同案犯在逃案件的规定湖北在线咨询 2022-01-1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如何处理有同案犯在逃的共同犯罪案件的通知 (一)公安机关应对在逃的同案犯,组织力量,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追捕归案。 (二)同案犯在逃,对在押犯的犯罪事实已查清并有确实、充分证据的,应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该起诉的起诉,该定罪判刑的定罪判刑。 如在逃跑的同案犯逮捕归案后,对已按上项办法处理的罪犯查明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时,可以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程序对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的有关规定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有关问题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现对人民法院将民事案件发回重审和指令再审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规定:第一条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将案件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的,对同一案件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诽谤案件指导性意见新疆在线咨询 2024-11-30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节录)第六条,如果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的话,将会被分别定罪处罚,罚款额度为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