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时存在的误区有:
1、一房两卖一合同有效,另一合同无效;
2、未经共有人同意的房地产销售合同必然无效;
3、阴阳合同中的阳合同无效;
4、未使用官方版本签订的销售合同无效;
5、拍卖合同无效;
6、只要对方违反合同,合同就可以终止;
7、未按约定支付定金构成违约;
8、购房后,原租户可以被清除或单方改变。
专家提醒:使用公积金购房应避免三个误区
近年来,由于商业房贷利率走高,贷款条件更加严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房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好自己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对此,重庆银行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在使用住房公积金购房时应避免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一:首付可以使用公积金。
“公积金不能直接用作购房首付。”重庆银行理财专家说,如果市民想要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需要先消费后提取,即先垫付首付款,然后再携带本人或者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已经结婚的需要提供结婚证等证明材料,到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取其公积金内的存储余额。
误区二:提取总额可以超过房款总额。
公积金的提取总额不能超过房款总额,比如,一位市民贷款购买的房屋总价为30万元,而他的公积金存储余额有40万元,他只能提取30万元的公积金,剩余的10万元公积金不能提取。
误区三:结清公积金贷款后不能再用公积金购房。
重庆银行理财专家说,无论是在结婚前还是在结婚后办理的公积金贷款,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办理过公积金贷款,公积金中心系统上就会有相应记录,在上次贷款未还清前,夫妻双方不能再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但是,如果第一套房的公积金贷款已结清,夫妻双方再次使用公积金贷款买房,仍视为首次住房,不受二套房的政策限制。
来源: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五条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条租赁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占有期限内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
购房合同交房时间错误应如何应对
132人看过
-
购房楼层选择的误区与正确方法
339人看过
-
购房者该如何去正确的认识学区房
254人看过
-
应该如何正确购买小产权房?
492人看过
-
如何在购房时正确缴纳税款
363人看过
-
面对强拆如何应对是正确的?
275人看过
拍卖合同是指拍卖人通过公开竞价的方式,将标的物或标的权利交付给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并以相应的价款作为对价的一种合同形式。 委托人在订立委托拍卖合同时,必须全面了解拍卖人是否具备从事拍卖业务的资格,拍卖人接受委托后,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委托其他... 更多>
-
购买学区房后该如何正确规避风险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031、应尽可能选择有信誉和实力的开发商。 2、尽可能选择现房。 3、尽可能购买已能办理网签手续的房屋。 4、如需贷款,要向该商品房的合作贷款银行了解能否办理按揭贷款手续、向公积金中心了解能否办理公积金贷款手续。 5、还需注意的是,学区的划分存在变化的可能。
-
购房骗局如何正确识别江西在线咨询 2022-06-03识别购房时的购房骗局,要有针对性的看房,多看几套房子,不要相信规划,立字为据。对楼盘在质量、价格、物业等方面对照分析。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开发商,在购房时掌握主动权。
-
如何正确对待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陕西在线咨询 2022-06-05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可以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撤销。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这种合同不是基于事实的真实意思表示,因此可以撤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
如何正确认定购房者在交房时的违约责任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03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所有权自交付时转移,而房屋所有权的取得应以房产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为准。因此,如果合同中对交房的履行标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就应以房屋所有权证取得的时间为交房时间。因此虽然已经将房屋建造完毕并通过竣工验收,但没有在约定期限之内办好房产权证,构成交房逾期,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支付逾期违约金。房屋作为典型的不动产,其交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房屋买卖双方应该就交
-
如何正确应对违约责任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8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分别有: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采取补救措施的违约责任、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