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但是,各地启动实施的时间间隔并不太长。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由各地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或作出规定,依法组织实施。
一、三胎产假多少天?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合法三胎生育同一、二胎享受同样的产假待遇,国家统一规定为98天,然后各个省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此基础上多给地方性产假。
二、婚假天数的相关规定
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规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至于生育假如何延长,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自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修订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来,各地相继开始修订地方计生条例。据查,至少已有安徽、山西、江西、广西、广东、湖北、天津、浙江、宁夏9个省份的新计生条例正式出台。这9个地方在新规定中均取消了晚婚假,同时对产假和男性陪产、护理假做出一定调整。调整后,山西婚假达30天,安徽、江西等地的产假有158天,广西和宁夏男性的陪产假延长到25天。
2016年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十五日。
此外,北京、吉林、辽宁、山东、四川、云南等地的计生条例修正案草案已在征求意见或等待省级人大审议通过。
三、男陪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
男职工陪产假根据各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的规定不同,时间也不同,具体可查询本省的规定。条例中规定的陪产假一般是15天,晚婚晚育的夫妻可以再延长10天,二胎也可能延长产假。有些地方的产假甚至长达30天,但也有地方的产假仅有7天。在产假中,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
我国一胎政策何时开始实行?
51人看过
-
松山区何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
365人看过
-
二胎政策何时开始生效?
478人看过
-
什么时候执行二胎政策
495人看过
-
单独二胎,人口政策的新开端
305人看过
-
贵州单独二胎新政策,贵州单独二胎政策在放开之前生的怎么处理
496人看过
二胎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立的生育政策。只要符合生育二胎政策,随时可以办理二胎准生证,随时可以生育二胎,没有一胎二胎间隔时间规定,没有育龄妇女年龄限制,没有要办理好准生证才能怀孕的规定。... 更多>
-
-
广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单独二胎的?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27“单独二胎”曾有“三步走”方案 据接近国家卫计委决策层的人士透露,实际上,国家卫计委已经重启“单独二胎”的方案,最早今年底、最晚明年初或可开始试行。相关权威专家进一步透露,一项“更为大胆”的方案也在酝酿中,那就是2015年,即“十二五”结束之后放开“二胎”政策,即届时夫妻双方,无论是否是独生子女,均可生育第二个孩子。 至迟从2007年开始,数家官方的研究机构就已接受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委托,就生育政策
-
单独二胎多长时间开始?单独二胎多长时间实行青海在线咨询 2022-09-13全国各省“单独二胎”时间表、两省的人大常委会已审议通过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决定。、、、、等则将争取今年一季度内由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条例,、等10余个省份向国家卫计委报备了“单独二孩”实施方案。另外,在近期密集召开的各地人代会上,已有河北、、内蒙古三省明确提出了今年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各地区计生系统均积极表态,但多数尚未公布明确时间表。北京:预计最快今年3月1日实行江苏:最快将于3月份出台:有望在今
-
广东省什么时候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081.我国目前已经开放三孩,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2.生三胎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截至目前只出台了生三胎配套支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实施奖励优惠 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 二:完善生育制度 完善生育休假及保险制度。而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
-
哪些时候实行的单方独生子女二胎政策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26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 单独二孩,即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便提到了“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的“单独二孩”政策将开始正式实施。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