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达盗窃罪立案标准是否免于立案
没有达到盗窃罪立案标准不会立案。如果违法或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并非符合盗窃的情形并非符合入户盗窃扒窃持凶器盗窃多次盗窃,且涉案金额未达到当地盗窃罪刑责追究标准,会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处理原则为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呢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本罪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犯罪对象一般为动产,但不动产的可动部分如房屋的门窗、土地上生长的树木也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盗窃罪的对象一般是有形的物品,但某些无形的、缺少有体性而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如电力、煤气、天然气、重要技术成果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
2.本罪的客体方面,一般表现为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的行为。秘密窃取是指行为人采用自认为不使他人发觉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是意图秘密窃取,即使客观上已被他人发觉或者注意,也不影响盗窃性质的认定。秘密窃取,可以是被害人不在场时实施,也可以是物主在场时乘其不备实施。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他人或者单位所有或持有的财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窃取财物的行为。误认他人的财物为自己的财物而取走,因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盗窃罪。
三、盗窃罪判刑判多少年
盗窃罪一般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
盗窃未达立案标准能否私了
243人看过
-
立案标准未满足盗窃罪是否需要立案
280人看过
-
未满立案标准的盗窃罪可否不立案
241人看过
-
盗窃罪达到立案标准可以不立案吗
69人看过
-
盗窃立案标准:如何判断是否达到立案条件?
214人看过
-
盗窃罪立案标准有哪些,山西盗窃罪立案标准
192人看过
-
盗窃未达到立案标准是否构成盗窃罪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11未到立案标准的,则不构成盗窃罪。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案立案标准,盗窃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9派出所接到报警后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处理。盗窃案立马会立案。对于盗窃案件不广需要调查取证,还需要找到嫌疑人在作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九条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第一百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
盗窃案达不到立案标准才能立案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16《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未遂盗窃案立案标准2018安徽在线咨询 2021-12-021、个人盗窃公私财产价值1000元―超过3000元的,是数额较大。2、个人盗窃公私财产价值3万元至10万元的,为巨额。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在3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为数额特别大。(2)情节标准1年内入户盗窃或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的,视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三)量刑标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
-
盗窃罪立案标准是多少,盗窃罪多少钱立案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0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 ⑴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1000元至3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⑵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⑶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