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法修改应完善公诉案件撤诉程序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4:55:47 380 人看过

公诉案件撤诉程序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被取消,这是为了维护起诉的严肃性。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公诉后撤诉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公诉案件撤诉发布了相关司法解释,只是规定比较简单,如撤诉的时间、撤诉的情形、撤诉的条件、撤诉的法律后果等都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诉讼终结但没有结论、对被告人应否释放、何时释放没有规定、缺乏继续侦查和再行起诉的具体规定等问题。

考察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的法治国家,其在刑事诉讼法中均规定了撤诉程序,只是条件有所不同。我国为了弥补法律不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公诉案件的撤诉作出了原则规定。笔者认为在修订刑诉法过程中,有必要对公诉案件的撤诉程序进行完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撤回起诉的时间应限定在提起公诉后法院作出判决前。二是明确撤回起诉的事实理由为被告人不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括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6种情形,还包括所有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如正当防卫,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犯罪事实非被告人所为等。三是明确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法律效力。公诉案件一旦撤回,刑事诉讼程序即告终结。法院准予撤诉的裁定作出后,被告人在押的,应当立即释放;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对扣押、冻结的被告人的财物应当解除扣押、冻结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4日 07: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正当防卫相关文章
  • 法院完善相关起诉程序审核。
    起诉程序的简单是造成恶意起诉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法律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随意运用起诉权并不是法制社会的本质,此做法与法治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司法鉴定出具结果后,委托当事人明知自己缺乏胜诉理由的情况下,以合法的形式进行恶意的起诉,以希望通过起诉对司法鉴定机构或者个人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损失或者伤害,导致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在司法鉴定恶决起诉事件发生时,法院应当通过有效方法对起诉进行甄别,可以要求当事人出具除起诉的司法鉴定机构外另外的鉴定报告书,及鉴定现场其他中立人员的证明等方式。司法鉴定中的恶意起诉已经完成扰乱了司法公正以及正常的司法鉴定活动,如何提高司法鉴定的社会公信力,促进司法鉴定业良性发展,是值得我们现在思考的必要问题。因此,在司法鉴定过程中,除了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本身要客观公正外,也要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效规避司法鉴定过程中的恶意投诉。装修拿钱跑了法院起诉程序起
    2023-08-17
    376人看过
  •  法院如何完成撤诉程序?
    这段内容描述了人民法院的诉讼程序中撤诉程序的发生条件和程序。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的诉讼程序需要3到5天,而当原告要求撤回起诉时,需要由法院作出裁定,制作民事裁定书,也需要3至5天的时间。当事人申请撤诉或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法院可以不准许撤诉或按撤诉处理。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被告不同意的,法院可以不予准许。人民法院的诉讼程序通常需要3到5天。当原告在人民法院接受案件并作出判决之前,要求撤回起诉时,就会发生撤诉程序。撤诉必须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法院制作民事裁定书需3至5天。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准许撤诉或者不按撤诉处理。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被告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准许。 民 事 裁 定 书 的 制 作 需 要 几 天 ?民事裁定书是民事诉讼中非
    2023-09-06
    410人看过
  • 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需完善的几个方面
    (一)听证员由人民检察院聘请不利于申诉人接受申诉结果《规定》第九条规定,听证员由人民检察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聘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其他人士担任。听证员的聘请是检察机关单方面的行为,选择权完全掌握在检察机关手中,且《规定》中并未明确规定申诉人有无申请回避的权利,即便申诉人有此项权利,补充人选的决定仍在检察机关,检察机关选择听证员除了考虑听证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外,不能排除其中夹杂着一些感情色彩,进而影响听证会在申诉人心目中的公正性。另外,就聘用对象来看,“专家和学者”在基层特别是县级检察机关可谓凤毛麟角,而“社会人士”因各种因素又很少顾及,最后其范围只有限制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上。且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无接受被聘任为听证员的法定义务,他们是否同意被聘用也是一个实际问题。为更好地维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笔者建议检察机关应当提供一定数量的听证员名
    2023-03-03
    293人看过
  • 如何完善行政诉讼程序
    (一)探索行政审判简易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标的较小,适用法律明确,社会影响不大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积极探索行政案件简易审程序。探索行政案件简易审程序必须遵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法定程序,不得剥夺或者侵犯当事人合法的诉讼程序权利,除非经征询当事人意见,当事人自愿放弃某些诉讼权利。(二)继续实行和完善庭前准备程序。行政审判庭前准备程序对于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庭前交换证据,有利于人民法院和各方当事人明确诉讼争议焦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对方的诉讼请求和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诉讼活动。通过庭前双方当事人接触,加深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理解和谅解,甚至无需开庭就能够直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三)加强诉讼指导,促进行政争议解决。针对我国行政诉讼中原告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过程中,必须从公正的立场出发,本着有利于解决行政争议的目的,对
    2023-06-13
    377人看过
  • 完善刑事诉讼监督程序的重点
    一、刑事诉讼监督程序难点1、立案监督范围不明确《刑事诉讼法》仅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作了具体规定,而未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自侦部门的立案监督做出明文规定。这样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只能靠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必然产生自己的刀难捎自己的把的问题。2、立案监督缺乏可操作性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线索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人民检察院通过办案自己发现,二是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控告。这种对立案活动有条件、有限度的知情权,必然导致立案监督的局限性,使立案监督的立法宗旨无法得到充分贯彻。3、违法立案问题纠正难《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实施监督,个别被监督机关片面认为检察机关无权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实施监督,从而对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不予配合,存在“监督者难,被监督者烦”的实际情况。同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进行立案监督的直接诉讼手段仅有发出《要求说
    2023-06-11
    489人看过
  • 部分自诉案件应改为公诉案件
    根据有关规定,刑事自诉案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第二类,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第三类,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的案件。即所谓的公诉转自诉案件。其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一款,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有八种案件。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上述所列八项案件中?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于其中证据不足、可由公安机关受理的,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由此规定可以看出,在一定条件下,这八种轻微刑事案件既可自诉,也可公诉。笔者认为,现行立法和有关司法解释对于自诉案件的立案审
    2023-06-11
    216人看过
  • 《刑诉法》修改与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创建
    创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是此次新《刑事诉讼法》的亮点,此程序的主要创新和特点如下:(一)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求公安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应当加强说服教育,促使其悔罪服法,重新做人。对于有罪的未成年人,要坚持教育和矫治为主,尽可能采用非刑罚化的处理方式,以利于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复归社会。(二)确立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的规定,司法机关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这一制度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决定的。(三)确立严格限制适用逮捕原则和程序。新《刑事诉讼法》第269条的规定,意味着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尽量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降低羁押率。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尽量减少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通过讯问、听取意见的程序及时发现并纠正诉讼程序中的违法
    2023-04-22
    167人看过
  • 公诉案件已判决完能否撤案
    案件撤诉程序在刑事诉讼法中被取消。1、公诉案件的诉讼权属于国家,不属于被害人,被害人只有在公诉机关非法不起诉的情况下,拥有补充诉讼权。2、但是,加害人充分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是可以影响量刑的。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的,处刑幅度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是可以适用缓刑的,如果被害人向法院求情,是会影响量刑。法院法官可以酌情处缓刑。公诉案件不是当事人说算就算了的,是由国家说了算,所谓国家就是指公诉机关(检察院)说了算。3、案件撤诉程序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被取消,这是为了维护的严肃性。但是由于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多公诉后撤诉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公诉案件撤诉发布了相关司法解释,只是规定比较简单,如撤诉的时间、撤诉的情形、撤诉的条件、撤诉的法律后果等都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诉讼终结但没有结论、对被告人应否释放、何时释放没有规定、缺乏继续和再行起诉的具体规定等问题。一、公诉案件办案
    2023-03-01
    417人看过
  • 贪污罪的“起刑点”应当修改完善
    翻遍我国刑法条文,我们不得不承认刑法在对所有犯罪的规定的比较来看,对贪污罪的定罪量刑的规定是极少数规定的最为明确、具体的条文之一;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刑法在近十年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人们当初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主要表现为两高,即对犯贪污罪的犯罪分子量刑中缓刑比例过高和起刑点过高。前者的出现与刑法规定没有什么关系,本文暂且不论。后者既有司法方面的问题,也有刑法规定本身的问题,本文在这里对刑法关于贪污罪的规定做一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想法。实事求是地说,刑法对贪污罪起刑点的规定还是比较明确的,我国刑法第383条的规定:个人贪污数额不满五千元,情节较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从这一规定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即使行为人仅贪污一千元甚至是只有五百元,只要情节较重仍然构成贪污罪,因为刑法对贪污罪起刑点数额的规定并没有像盗窃罪、诈骗罪等
    2023-06-11
    97人看过
  • 完善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流程
    -原告资格标准由'直接利害关系'向'间接利害关系'转变。诉的利益由'原告的私人权益'向'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平衡'过渡。在传统的诉讼模式中,诉的利益通常被理解为涉及到原告的私人利益。原告需要证明自己的私人权益而非公共利益受到了侵害或者不利影响。近年来,这一标准已经逐步放宽,诉的利益由保障私人利益向私人利益公共利益兼顾转化。法院在受理和审理案件时,既注重了原告的私人利益,同时也关注了原告提起的诉讼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诉讼类型由'主观诉讼'向'主观诉讼客观诉讼兼顾'发展。在传统的诉讼模式下,诉讼是以保障个人主观权益为目的主观诉讼。而公益诉讼是一种把主观诉讼和客观诉讼结合在一起的诉讼。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民事案件的处理,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原告个人利益,而且包括原告利益在内的公共利益。法院已经充分注意到在诉讼中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并且强化了法院的职权主义意识。目前,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2023-07-05
    125人看过
  • 改革和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浅见
    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依法治国对司法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所进行的司法改革,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部分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由于我国过去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法律文化传统,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对程序公正的研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1996年我国修改了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刑事诉讼程序尤其是对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向着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的现代化法治理念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从诉讼理论上看,对簿公堂的法庭审判活动,是诉讼形态最完整的体现,它将侦查、起诉的有效性做出结论性的评断并最终决定诉讼的结果。庭审,是整个诉讼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最难把握和操作,问题最多也最难解决,因此,研究这些矛盾和冲突,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改革的主要成果随
    2023-06-11
    319人看过
  • 委员建议修改完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
    近日在审议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时,一些常委委员提出,应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的证据制度。史莲喜委员建议增加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以其他方式作证。这是借鉴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增加证人作证的内容。史莲喜委员说。草案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白志健委员说,这一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有利于限制行政机关非法取证行为。但对于行政法律关系中处在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而言,则有失宽容。由于行政机关享有行政管理权,在证据的保存、举证能力方面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在诉讼中有选择地举证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比较容易,而行政相对人在法庭质证中要对相关证据进行反驳,证明行政行为的违法极为困难。因此,现实中一些行政相对人采用了偷拍、偷录等手段取得证据,此类取证方式并无法律依
    2023-06-06
    445人看过
  • 刑事公诉案件必须走法律程序吗
    看具体是什么案件了,有的是必须公诉的,有的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包括:1、侮辱、诽谤案,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3、虐待案;4、侵占案。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1、故意伤害案;2、非法侵入住宅案;3、侵犯通信自由案;4、重婚案;5、遗弃案;6、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7、侵犯知识产权案,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如果所属案件不在上面,那就必须进行公诉了。一、公诉转自诉的可能性一、公诉转自诉案件的条件是什么1、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二、公诉转自诉的案件有以下八种情形:(一)故意伤害案;(二)非法侵入住宅案;(三)侵犯通信自由案;(四)重婚案;(五)遗弃案;(六)生
    2023-06-21
    393人看过
  • 公诉案件撤回案件处理程序是怎样的
    1.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一审法院收到公诉案件后,应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员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只要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应当作出开庭审判的决定。但是,证据是否确实可靠,不是决定是否开庭审判的必要条件。2.开庭审判前的准备:(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不属于合议庭组成人员由院长或庭长指定审判长。(2)在开庭10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3)将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在开庭前3日通知人民检察院。(4)传唤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最迟在开庭3日前送达。(5)告知被告人可以委托辩护人,必要时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辩护。(6)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前先期公开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7)有关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案件不公开审理;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16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3.
    2023-02-24
    34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更多>

    #正当防卫
    相关咨询
    • 如何完善行政诉讼程序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22
      当前政府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纰漏:法律监督不完备:涉及到权力的法律监督不是完全畅通,尤其在问责方面,应该建立“假问责”的追究体系。行政法律有欠缺:应该进一步完善行政案件的审理机制,不能停留在“百姓打不过政府”的水平上,应该考虑行政案件听证制。应该在法律层面进一步完善举报制度:应该建立和强化“越级管辖”机制,设立“首问制”,建立相对应的权力监督,谁接到举报谁负责。
    • 案件公诉完多久判刑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18
      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般刑事案件大致要经过3个阶段,即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 1、《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2、《刑事诉讼法》第16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3、《刑事诉讼法》
    • 行政诉讼案件程序如何应诉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9-04
      一是要撰写好答辩状。答辩状是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交的最重要的诉讼文书;二是要整理好证据材料。行政诉讼是全面审查,因此,不管行政起诉状提出哪些问题,行政机关都要提供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所有证据;三是行政机关要按期提交答辩状以及证据材料。
    • 离婚案件上诉完撤诉可以吗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19
      第一审法院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是否准许,由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 一般情况下,在法院宣判前,当事人申请撤诉,没有特殊情况的,法院都会允许。但你必须明确的是:如果一审判决后你上诉,你上诉后你撤诉的,一审判决就发生法律效力了。比如一审判决离婚,你不服上诉,上诉后在二审法院判决前撤诉,那么一审判决就发生法律效力,离婚判决就生效
    • 公诉案件的撤诉起诉条件
      辽宁在线咨询 2021-12-22
      人民检察院件,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撤销起诉:(1)无犯罪事实;(2)犯罪事实不是被告所做的;(3)情节明显轻微,危害小,不视为犯罪;(4)证据不足或证据变更,不符合起诉条件;(5)被告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承担刑事责任;(6)被告是一名精神病人,在无法识别或控制其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律程序确认,不承担刑事责任;(7)因法律、司法解释的变化而不追究被告的刑事责任;(8)其他不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