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与犯罪所得构成要件的关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6 08:05:05 359 人看过

1.客体。本罪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处于第六章第二节妨害司法罪中,因此,从一般客体来说,其犯罪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的具体客体,有人认为是“司法机关追索财物的正常活动”,也有人认为是“司法机关查明犯罪证明犯罪的活动”。我认为这两者均不能涵盖本罪的全部具体客体。一方面,犯罪所得及犯罪所得收益是案件的重要物证,能够证明案件的事实及赃物去向,并印证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等,对于查明案件事实,证明犯罪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是司法机关应依法追缴的范围,行为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在客观上给司法机关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造成了妨害,因此,本罪的客体应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2.客观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定,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转移,是指将犯罪分子搬动、运输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窝藏和转移均要求其犯罪程度达到足以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活动的程度,如在一个房间内的转移赃物行为不能构成本罪的客观行为。收购,主要是针对1992年两高有关司法解释中所说的“低价购进、高价卖出”的行为,司法实践中主要是针对以收购废品为名大量收购赃物的行为,是指有偿购入,然后再高价出卖的情况。要注意区别“收购”与“收买”的区别,收买是指买赃自用,其主观上是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而不是故意妨害正常的司法秩序。代为销售,是指受犯罪分子委托,帮助其销售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对于本罪的兜底条款“以其他方法”,则应当根据其主观故意及行为是否足以影响司法秩序来进行判断,其核心标准在于掩饰和隐瞒两种效果。掩饰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外部形状的方式达到与原赃物相区别,而避免被司法追缴的目的;隐瞒则是通过隐匿、谎称等方式,在不改变外部形状的情况下,使犯罪所得及收益及于一种不为人知的地点,避免被司法机关追缴。只要采取这两类方法,达到了妨害司法活动的程度,则是本罪的客观行为。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从理论上讲,本罪主体不包括上游犯罪实施人,即产生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行为实施人,而是帮助犯罪份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的其他人。如果是上游犯罪行为人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行为,则属于在犯罪后对赃物的处理行为,在刑法理论上叫后续行为,为此前上游犯罪行为所吸收,不另行处罚。法人能够成为本罪的主体。4.主观要件。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应该是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为人知道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时,就应当认定其主观上是明知,而不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该物品是什么具体的犯罪所得,是如何所得,该物品具体是什么物品,有何价值等。二是明知的程度。行为人明知的程度必须达到知道是他人的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而不能是一般违法所得。因而如果行为人只是知道该物品是他人违法所得,那么侵犯的将不再是司法秩序而是行政秩序,自然不应当构成本罪。对“明知”的理解。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前提条件。是否“明知”是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态,证明“明知”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然而犯罪嫌疑人口供却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其证明力随着口供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因为犯罪嫌疑人受趋利避害思维的影响,往往拒不供认其对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是“明知”。有的即使在侦查阶段作了“明知”的供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嫌疑人在知道自己的供述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直接影响到司法机关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定罪量刑时,为了逃避刑罚,犯罪嫌疑人往往会推翻原来所作的“明知”供述。特别是在一对一交易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会矢口否认,极力否认自己是“明知”的,给认定犯罪造成很大困难。因此,正确界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成为打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的关键。在司法实践中,在犯罪嫌疑人拒不作“明知”供述,而又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其“明知”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对其是否“明知”采取推定的办法。由于这种推定是办案人员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形成的一种内心确信,在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掌握,外延不宜过大。第一,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明知”的案件不适用推定。推定必须是在没有其他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仅仅是犯罪嫌疑人自己矢口否认,但有其他证据证实“明知”,则不必采用推定的方法。比如卖赃者(不少于2人)供述已告知犯罪嫌疑人赃物来源,或者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亲眼目睹了盗窃或抢劫赃物的过程。第二,在犯罪嫌疑人否认“明知”,但是其上游犯罪的卖赃者(只有1人)称已告知赃物的不法来源,也就是在证明“明知”的问题上,证据出现一对一的情况下,应该结合其他客观事实加以佐证。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7日 13:0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文章
  • 职务犯罪中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罚:(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二)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三)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四)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的;(五)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的。一、销赃元要坐牢吗销赃2000元尚不构成犯罪,不会坐牢。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
    2023-03-09
    182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收益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二)主观要件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应该是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为人知道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时,就应当认定其主观上是明知,而不要求行为人必须明知该物品是什么具体的犯罪所得,是如何所得,该物品具体是什么物品,有何价值等。二是明知的程度。行为人明知的程度必须达到知道是他人的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而不能是一般违法所得。因而如果行为人只是知道该物品是他人违法所得,那么侵犯的将不再是司法秩序而是行政秩序,自然不应当构成本罪。(三)客观要件根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四)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
    2023-03-22
    214人看过
  • 判刑期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判刑几年要根据具体隐瞒金额而定。法律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价值的,在三千元到一万元以上的,将处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且处于罚金;对于掩饰隐瞒所得在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情节严重,处于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如何判刑根据刑法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的规定处罚。1.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根据下列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023-07-01
    346人看过
  • 帮助他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窝藏,是指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转移,是指将犯罪分子搬动、运输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窝藏和转移均要求其犯罪程度达到足以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活动的程度,帮人取钱是转移犯罪所得的行为,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销赃多少金额判刑销赃罪已经改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数额达到三千元以的,就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二、收购盗窃赃物量刑标准达到三千元以上,并且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收购的,会触及刑事犯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
    2023-03-08
    347人看过
  •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种属关系吗
    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种属关系吗首先呢,咱们先来聊聊这两个行为在客观方面的区别吧。“帮信”这个行为,它的目标就是去帮助那些网络犯罪分子,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实施或者完成他们的犯罪活动。而“掩隐”这个行为呢,它的目标就更明确了,那就是去帮助那些犯罪分子隐藏或者隐瞒他们的犯罪所得,从而避免被司法部门发现。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在主观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对于“帮信”这个行为来说,行为人必须得清楚地知道他所帮助的人正在进行网络犯罪,然后还得帮助他们完成这些犯罪活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协助别人实施或者完成他们想要的犯罪。但是呢,这里的“明知”并不是指非常具体的知道对方要干什么坏事,而是一种大概的、模糊的感觉,觉得对方可能在做些违法的事情。如果真的知道得那么详细的话,那就等于是参与到了对方的犯罪行为当中,变成了共犯。至于“掩隐”这个行为,行为人也必须得知道他所掩盖的东西是犯罪所
    2024-07-14
    384人看过
  • 隐瞒掩饰犯罪所得与帮信罪哪个严重
    一、隐瞒掩饰犯罪所得与帮信罪哪个严重在较为严重的程度上,隐匿与隐藏犯罪所获得之物的罪责明显更为突出。该罪的最重处罚可达七年有期徒刑。相比之下,协助型电信诈骗罪的最高量刑仅为三年。然而,我们也需注意这两个罪行之间存在的三点显著差异。首先,就主观知情程度与要求的不同而言,隐匿与隐藏犯罪所获得之物的罪责要求行为人明确知晓在上游活动中涉及犯罪行为,或者总体上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涉及犯罪或非法行为。而在协助性电信诈骗罪中,行为人只须明知上游行为具有极大的可能性是刑事犯罪,或者体现出犯罪特征的非法行为即可,无需明知具体犯罪行为的细节。其次,观乎这两种罪行的犯罪态势,在先的上游犯罪后,行为人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行为属于事后来帮助这一犯罪活动,应该定性为隐匿与隐藏犯罪所获得之物的罪责。若行为人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动作在上游犯罪进行中出现,且通过网络信息作为犯罪的助推工具,成功促使犯罪既遂达成,这种情况理应被确认
    2024-07-28
    287人看过
  • 隐瞒掩饰犯罪所得是刑事犯罪吗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第二节中妨害司法罪中规定的犯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具体处罚如下:1、犯罪情节较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一、什么是明知赃物而购买明知是赃款赃物的情况下,不构成犯罪的,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
    2023-03-05
    195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属于哪类犯罪?
    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属于哪类犯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刑事犯罪案件。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收益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1、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应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2、主观要件要求必须是一种明知,对于本罪的明知有两个方面必须注意,一是明知的内容。应该是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为人知道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时,就应当认定其主观
    2024-01-14
    213人看过
  • 犯罪所得的掩饰与隐瞒:司法审判的挑战
    犯罪所得的脏款。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上游犯罪尚未依法裁判,但查证属实的,不影响本罪的认定;上游犯罪事实可以确认,因行为人死亡等原因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也不影响本罪的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上游犯罪主要是但并不限于侵财型犯罪。掩饰隐瞒罪并主动退赃后的量刑掩饰隐瞒罪主动退赃款后的量刑是:法院一般对其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以上规定处罚。犯罪分子积极退赃的,可以在以上判刑规定上予以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
    2023-07-16
    490人看过
  • 什么是掩饰隐瞒所得罪?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是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律依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所谓的掩饰隐瞒所得罪就是明知道是犯罪所得,故意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赃的行为。犯该罪的都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本罪涉案金额较大,情节严重的,需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二条 
    2024-01-11
    466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要不要立案
    立案标准有:当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的;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等等的行为发生时,符合立案标准。一、销赃罪立案标准有哪些销赃罪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其立案标准为: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代为出售的行为。明知是犯罪所得,低价收买归己,或低价收买后高价卖出从中渔利,也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行为。如果双方事前通谋,则以共同犯罪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3-03-30
    458人看过
  • 需要怎么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司法实践中,如果在交易过程买卖双方都心照不宣,犯罪嫌疑人矢口否认,又没有卖赃者已告知收赃人赃物来源的供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明知”。1、如果犯罪对象为机动车,那么直接依据《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司法解释关于明知的法律推定。2、如果犯罪对象为机动车以外的普通财物,则采用事实推定的方法来判断犯罪嫌疑人对赃物不法来源“明知”的认识程度:(1)看赃物交易的时间、地点,如夜间收购、路边收购,对“明知”认识的程度就大于白天收购、市场收购;(2)看赃物的品种、质量,如果赃物属于刚在市场发行的新产品,则不法来源的可能性就大,因为合法的所有者不会轻易卖掉,除非抢劫或盗窃所得赃物;(3)看交易的价格,是否显着低于市场价值,根据经验,一般卖赃者所得赃款仅仅是赃物鉴定价值的三分之一左右;(4)看有无正当的交易手续,卖赃者是否急于脱手;(5)看赃物与卖方身份、体貌的匹配性以及
    2023-06-17
    65人看过
  • 掩饰隐瞒所得罪案例掩饰隐瞒所得罪50万以下50万以上吗
    一、掩饰隐瞒所得罪案例掩饰隐瞒所得罪50万以下50万以上吗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亦称为“销赃罪”,相关量刑规定如下:对于触犯本罪者,将给予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惩罚,同时可以并处罚款;若情节较为严重的,则应罚以三年以上至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样也需承担相应罚款责任。此外,犯罪涉及的金额也是衡量的因素之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数额究竟有多庞大,往往揭示了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及该行为对正常司法程序以及社会治理秩序带来的潜在威胁程度。《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取保候审帮人消赃8万多
    2024-03-28
    402人看过
  • 掩饰隐瞒犯罪所罪的情形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构成刑法中规定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客体: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2、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3、主观方面: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行为人明知的程度必须达到知道是他人的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而不能是一般违法所得。4、客观方面: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情节标准1.属于一般情节的有:(1)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2)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移民、救济款物的。2.属于情节严重的有:(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总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2)掩饰、隐瞒
    2023-07-31
    391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刑事责任能力
    相关咨询
    •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关系联系是什么司法解释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2-1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其对于构成下游罪名的犯罪要求必须是触犯具体罪名,而不仅仅是实施了犯罪行为。根据其司法解释的精神,那么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犯罪嫌疑人要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则必须是他人构成犯罪行为的所得或收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12月21日出台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
    • 高分!如何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海南在线咨询 2023-10-06
      一、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成为本罪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的主观方面要求必须是明知。 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量刑标准如下: 1
    • 转移赌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吗
      香港在线咨询 2024-10-04
      涉及将赌资迁移的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法院会依据下列情况为被告人定罪量刑: (1)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形成的收益价值在人民币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者; (2)在一年之内曾经因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形成的收益行为受到过行政处罚,而且再次实施此类违法行为; (3)所涉犯罪所得属于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以及救灾
    • 隐瞒掩饰犯罪所得多少钱是会构成犯罪
      广西在线咨询 2023-10-28
      犯罪分子隐瞒掩饰犯罪所得达到三千元以上的,则可以构成犯罪,需要被处以相应的刑事处罚。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定罪处罚。
    • 天津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30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意思就是明知道当事人的收入是非法收入仍然帮助当事人转移,窝藏,因为犯罪所得正常情况下都应该上交给司法机关,帮助犯罪嫌疑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也是一种犯罪行为,量刑是三年以上到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