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08 11:13:11 124 人看过

间接故意,是犯罪故意的一种类型,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的三种类型:1、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包括:(1)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2)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成危害结果。3、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犯罪的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同属犯罪故意的范畴。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都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

(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有观点认为,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我们认为不存在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必然发生而加以放任的情况,因为放任是对危害社会的结果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其前提是危害结果存在发生与不发生这两种可能性时,只有如此,行为人才可能存在发生也可以不发生也可以的心理态度。

二、故意杀人罪的其他构成要件

1、故意杀人罪的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杀人罪的主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

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如何判断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5日 03:3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生命权相关文章
  •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在心理状态上不同。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没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在认识因素,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一、故意杀人如何判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
    2023-03-25
    296人看过
  •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都是结果犯吗
    间接故意过失犯罪并不一定都是结果犯,也可以是行为犯。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二、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
    2023-06-29
    406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
    犯罪目的就是犯罪动机,就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一般,公安机关调查犯罪行为的时候,都会分析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犯罪过程等。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目的与犯罪未遂问题。间接故意的罪过形态属故意犯罪的范畴,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犯罪目的,以及犯罪未遂问题。对此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论点:其一,间接故意有犯罪目的,也有犯罪未遂。其二,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但有犯罪未遂。其三,间接故意无犯罪目的和犯罪未遂;但是在间接故意犯罪无未遂问题上,提出用犯罪目的来论证是不妥的,应当贯彻犯罪构成要件说,用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的特点以及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来论证。犯罪未遂的主客观特征,就是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后未能齐备犯罪既遂特定的客观要件,主观上特定的犯罪意图未能实现。间接故意犯罪从客观上看,并无特定的既遂要件,而是多样性和不固定性的结局;从主观上看,无特定的犯罪意图,而是包含有多样性和
    2023-06-11
    203人看过
  • 犯罪目的对间接故意犯罪的影响分析
    间接故意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所以无犯罪目的。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及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的行为既然已经知道危险结果的发生,则已存在犯罪目的,不管是否放任,只要结果一经发生,就存在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可能与犯罪结果不一致,但无碍犯罪目的的存在性。间接故意与过失犯罪存在什么差异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
    2023-07-03
    422人看过
  • 犯罪故意指的是什么?
    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认识因素或称意识因素。即对适合于犯罪构成要件的违法事实的认识。这些事实包括行为、行为的性质、行为的时间与地点、行为的情节、行为的客体、行为的结果、因果关系、身分等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关于违法性的认识是否属于故意的内容,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内容,罗马法时期便有“不知法律不赦”的格言。刑事古典学派基于道义责任论认为,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故意的内容。刑法学新派基于道义责任论认为,对于故意的成立不需考虑行为人的违法性认识。一、犯罪故意有什么类型根据中国刑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犯罪故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认识程度上的差别,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
    2023-03-28
    157人看过
  • 两被告均属间接故意犯罪
    黎*全案:致2死1伤曾两次被判死刑案件回放:2006年9月16日上午,42岁的黎*全开着面包车送完货之后,约了自己的小学同学梁*全和其他几个人到南海盐步穗盐路附近某酒楼喝早茶,几人喝了一瓶“白兰地”。早茶后,黎*全开车到距离酒楼约500米外的一个养虾场,开始了第二轮喝酒,这次是啤酒。很快到了中午,黎*全又返回酒楼吃中饭,饭桌上,几人又喝了两瓶“白兰地”。午饭过后将近15时,黎*全驾车又返回了虾场,继续和别人聊天喝酒。大约是下午6时50分,黎*全和一位村民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随后被其它村民劝阻。怒气冲冲的黎*全驾车离开虾场,朝家的方向驶去。在距离碧华村村口岗亭约50米的路上,他驾驶的面包车撞到了一辆自行车,骑车的李*霞和车后座她4岁的儿子当即倒地。但面包车没有停,继续往前开,撞上了岗亭外的铁闸门。但车还没停,反而调头向来时的路开了过去,大约开了十来米,又撞上路边花地的竹篱笆,车轮被石头和篱笆
    2023-06-03
    417人看过
  • 犯罪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定义与区分
    1、在心理状态上不同。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没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2、在认识因素,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犯罪主观方面的问题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必须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的故意包含两个层次:第一,要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还要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在与自己一道共同实施该种犯罪。各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结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二,要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各共同犯罪人是经过自己的决定,决意与他人共
    2023-07-16
    385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认定是怎样进行的?
    一、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认定是怎样进行的?间接故意犯罪中止的认定的进行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何认定犯罪中止(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
    2023-04-28
    228人看过
  • 盗窃罪间接故意是怎样的
    当前在法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盗窃罪的主观要件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另一种则认为,此罪不但直接故意可以构成,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而且间接故意构成的盗窃罪还占相当的数量。间接故意犯罪其有以下几种解释:1、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3、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一、盗窃罪故意的内容(1)行为人明确地意识到其盗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财物。行为人只要依据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常识,推知该物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至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谁,并不要求行为人有明确、具体的预见或认识。如放在宿舍外的自行车,河中一群暂时无人看管的鸭子,客车行李架上的行李等。如果行为人过失地将他人的财物误认为是自己的财物取走,在发现之后予以返还的,由于缺少故意的
    2023-02-18
    355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行为构成要素
    (一)认识因素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程度等条件。在上述客观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行为人对其行为即将引发的危害结果产生了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认识。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可能性认识,是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关键是行为人的认识程度。间接故意的认识程度只能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认识,即可能性认识。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确属明知,但对其行为间接
    2023-06-11
    91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可减轻处罚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间接故意犯罪的犯罪分子能不能减轻处罚,要依据案情而定,而间接故意犯罪并不是减轻处罚的情形。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六十二条【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第六十三条【减轻处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2023-06-14
    181人看过
  • 间接故意犯罪未遂的理论和实例
    间接故意犯罪有无未遂?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直接涉及到定性量刑和罪与非罪。因而,作者试图从新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件,对间接故意犯罪未遂进行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仁志士。间接故意犯罪有没有未遂?各国刑事立法规定不尽一致。学者认识尚未统一。从各国立法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1、承认间接故意可以存在犯罪未遂。如《捷克斯洛伐克刑法典》第8条;2、认为犯罪未遂只存在于以犯罪为目的直接故意犯罪之中,从而排除间接故意未遂。如原《苏俄刑法典》第15条2款;3、多数国家只规定犯罪未遂存在于故意犯罪中,没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分。在刑法理论上,国内外学者对间接故意犯罪有无未遂问题也一直存在分歧。旧中国法学家曾介绍:意大利刑法理论否认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而荷兰、挪威、德、奥等国的法律解释则主张间接故意犯罪有未遂(见许鹏飞《比例刑法纲要》130页)。日本法学家大场茂马、泉二新熊等
    2023-06-11
    350人看过
  •  区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从犯罪主观要件出发
    这个素材主要探讨了认识因素、意志因素以及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于故意犯罪的影响。其中,认识因素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意志因素则包括明知的可能和必然。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于两种故意的定罪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这些结论对于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认识因素存在差异,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而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存在明显差异。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危 害 结 果 发 生 的 主 观 差 异素材1中提到,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危害结果在犯
    2023-09-16
    327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是怎么认定的
    行为人追求一个直接故意杀人的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他人死亡的结果的发生。一、犯罪故意的种类有哪些(一)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已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明知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某些犯罪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意志因素: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二)间接故意:放任。(三)间接故意与直接故意的区别:两者的认识因素相同。意志因素不同:直接故意明知的可以是行为必然发生的危害结果也可以是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而间接的只能是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四)间接故意的发生:一是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的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行为人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的认定:要将犯罪
    2023-03-22
    479人看过
换一批
#人格权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生命权
    词条

    生命权是指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权利,生命权是法律保护的最高权利形态,生命的丧失是侵害生命权的结果。 生命权属于不可克减的权利,即使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在紧急情形下也不能被限制和征收。 ... 更多>

    #生命权
    相关咨询
    • 间接故意犯罪的概念是什么, 间接故意犯罪中的故意犯罪是怎么认定的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15
      间接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 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行为人对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须持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即行为人对明知可能发生的结果既不是希望其发生,也不是希望其不发生,而是任其自然,发生不发生都无所谓。 2、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仅限于明知“可能发生”一种情况。 3、间接故意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不
    • 故意犯罪说的间接间接的故意犯罪怎么构成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25
      其有以下几种解释:一,是明知其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三,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此,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换而言之,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加以放任,就是间接故意。
    •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吗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7-03
      犯罪预备,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状态。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二是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犯罪活动在具体犯罪实行行为着手前停止下来。犯罪预备行为虽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体,但已经使犯罪客体面临即将实现的现实危险,因而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
    • 犯罪的故意有哪些类型?犯罪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9-14
      我国《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间接犯罪既遂是不是就犯故意犯罪
      青海在线咨询 2021-11-07
      间接故意犯罪有犯罪既遂。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其次,行为人必须已经开始犯罪。最后,行为人的行为完成了某种犯罪的所有基本要件。犯罪既遂有以下几种形式:1。行为犯。又称举止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刑法规定的某种行为,就构成既遂犯罪。二、结果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法定结果,才能构成既遂犯罪。三、行动犯。又称即时犯,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一开始就完成犯罪,完全符合构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