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婚前、婚后财产进行公证,财产公证是对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归属的确定,公证了的财产,对方是没有可能在离婚前转移的。
第二,购置高档物品后登记造册、复写购物票据等,在生活中我们会购置一些高档物品,对高档物品要保存好上面提到的材料。
第三,留心对方存单的账号,以便向法庭提供合法的证据。
第四,在知道一方开户行和账号的前提下,申请法院查询。
一、哪些财产可以结婚前公证
双方缔结婚姻关系之前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都可以在婚前进行公证。从法律角度来看,婚前起到一个证据作用,以减少发生纠纷的可能。
两人结婚并不是所有财产都需要公证,一般来说,比较容易举证的财产,就不需要婚前公证,比较难举证的财产,需要婚前财产公证。
像不动产,如房子、汽车等,因为实行登记制度、产权明确,就不需要婚前财产公证。
而产权随时处于变动的动产,像存款、玉器、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为避免离婚时无法说明白,需要婚前财产公证。
二、共同财产分割诉状内容有什么
共同财产分割诉状内容如下:
1、夫妻共同财产的种类、特征和数量;
2、买原物时的价格,如有购买发票,应一并提交法院;
3、财务购买日期、接受他人赠与的物品日期、继承财产日期,在财产分割中,取得财产的日期对确定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起着关键作用;
4、财产来源,即如何获得这些财产;
5、财产存放地点,房地产要写明位置,物品要写明存放地点,存款要写明账号,存放地点;
6、现在物品的使用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
如何避免婚内隐藏财产
454人看过
-
一方在离婚前隐藏财产的,离婚财产处理
385人看过
-
离婚财产一方不得转移隐藏吗
319人看过
-
离婚前应该如何避免离婚前财产转移
102人看过
-
离婚怎么样可以隐藏财产信息
239人看过
-
离婚怎样避免财产被分割
370人看过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
婚内财产如何避免被隐藏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28为了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收到侵害,应该如何防止对方在婚内隐匿财产呢? 为防止一方擅自处置财产,最好不要把财权交给一个人管理;如果一方擅自处理贵重的夫妻财产,另一方要及时制止,尤其要注意对方以孝敬长辈等名义将财产转移。 转移现金取证较难,建议对大宗存款设夫妻联名账户,防止一方擅自转移;发觉一方有可能转移财产,尽可能保留对方银行账户及交易明细等证据。如果还未起诉或已经起诉离婚,发现一方已在转移财产,可向
-
离婚发现对方有隐藏财产,那么夫妻离婚隐藏财产应该怎么办?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24我国《民法典》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也就是说,离婚时发现对方隐匿财产的,有证据证明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对方隐藏财产的证据,法院会根据提交的证据判决在分割夫妻财
-
离婚一方隐藏财产应该怎么判,有哪些规定台湾在线咨询 2023-09-29离婚一方隐藏财产,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双方就财产分割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另一方可以提交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共同财产的证据,还可以申请财产保全。
-
离婚怎样去隐瞒隐藏财产?西藏在线咨询 2023-02-13对于一方转移财产等违法行为,可以做以下处理:(1)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具体处理时,应把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的财产作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分得的财产份额,与另一方应得的份额应以其他夫妻共同财产折抵,不足折抵的,差额部分由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的一方折价补
-
一方隐藏财产了,夫妻一方离婚时隐瞒财产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25离婚时分割财产,首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哪些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然后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分割,在此期间,一方为达到多占财产的目的,有可能把本应属于夫妻共同的财产采用隐藏、隐瞒等手段,以逃避分割。如在离婚期间另一方发现对方有隐瞒共同财产的,可要求对其财产进行分割,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另一方也许在离婚后才会发现一方有隐瞒共同财产的行为,此时,另一方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