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遏制使用P2P软件下载侵权行为?
◆法律发挥强大震慑作用之外,还需公民树立诚信守法意识
人民网:数字时代,如何遏制网络非法下载行为?为什么美国网民愿意花99美分下载一首歌,而中国网民却不愿意花1元人民币下载歌曲?能否通过相关案例来解释这一现象?
专家:可以列举美国与中国香港两个著名的著作权诉讼案例,说明严厉的法律可以对侵权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
美国——因非法下载24首歌曲托马斯巨额赔偿案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通过技术手段追踪使用点对点(P2P)软件分享会员歌曲的个人,在确认之后会向对方发律师函,列出被未经许可分享的作品,要求赔偿。据统计,已经有2万多美国人收到过这样的律师函,其中绝大部分人都会按照规定赔付,且平均每人赔偿金额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间。但明尼苏达州的托马斯却坚决不赔,结果法院判令她向6家唱片公司支付总计为192万美元的赔偿金!
如此庞大的赔偿数额是由美国的赔偿机制而定。根据美国版权法的规定,权利人共有两种赔偿机制可以选择:第一种为实际损失和利润赔偿,这个规定跟中国的《著作权法》非常像。权利人如果能够举证证明自己因侵权行为遭受损失的具体数额,可以让侵权人赔偿自己全部损失加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获利润。但选择这种方法的权利人非常少,因为举证困难;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种——法定赔偿。美国法律规定,每部作品赔偿750元美~3万美元,不用权利人证明自己的损失。如果侵权人完全无过错,即为无辜侵权,赔偿额可以降到一部作品200美元;如果是恶意侵权,赔偿额最高可提至每部15万美元。
在美国,对于托马斯案的判决结果也引起了很大争议,很多人同情托马斯,认为此案的赔偿额过重。但美国版权法中的赔偿机制确实对侵权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使民众不敢肆意使用P2P软件下载盗版歌曲。
香港——陈乃明BT刑事犯罪案香港人陈乃明把三部电影做成BT种子文件供其他用户下载,被判构成刑事犯罪,监禁3个月,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全球首宗BT刑事犯罪案”。这个案子判决后,香港点对点(P2P)下载盗版电影率下降了70%。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法律威慑力的重要性。我国现行法律的侵权赔偿金额过低,惩罚过轻,对侵权盗版违法犯罪活动的震慑作用有限。
此外,解决网络非法下载问题的关键是民众的法律意识问题。仅仅依靠严厉的法律进行震慑是不够的,还应倡导社会公众树立守法诚信的意识。举个例子,我国法律规定,贩卖一定数量的毒品就会判死刑,但现实中依然会有人铤而走险。为什么,就因为贩毒活动有巨大的利润。完全从法律上讲,加重处罚力度对侵权盗版会起到震慑作用。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侵犯著作权罪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在世界各国著作权刑事犯罪处罚中是最重的,但依然没有解决侵权盗版泛滥问题,原因何在?法律是靠人遵守的,法律定得再好,如果对个人没有约束力,依然是起不到明显效果的。保护版权,关键还在于个人自我约束,每个公民应自觉树立尊重版权、守法诚信意识。
2、法律规定的“立即删除”如何理解?
◆如果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删除也只是停止侵权
人民网:请问“及时删除”是什么概念?如果有网友提出文章侵权要求删除,而按照网站删除稿件的流程运作可能一两天后才能删除,在时间段上有没有一个具体规定?
专家:首先要界定人民网的身份究竟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还是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如果是ICP,那么人民网就已经侵权了,删除也只是停止侵权;如果是ISP,人民网只提供平台,无法确定用户上传内容是否侵权,则不能就此认定人民网侵权。按照规定需“立即删除”,“立即”指多长时间,需要执法部门自行理解,可能理解为24小时,也可能理解为12小时,但如果理解为一周,就不叫“立即”了,“及时删除”可理解为3天以内、7天以内。“立即”就是当下。
3、网媒可以任意转载纸媒报道吗?
《中国文化报》:现在纸媒刊发的各种报道,经常被网络任意转载,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专家:分两种情况:如果报刊刊发的报道内容基本属于新闻事实消息,即说明一个事实,修辞非常少,可被归入时事新闻,依据《著作权法》他人转载行为不构成侵犯作品著作权,但如果转载时没有注明署名和出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对于构成作品的微博或者深度报道、言论的转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有明确的权利限制:“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这被称为报刊转载摘编的法定许可。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年之后,网络转载不再适用法定许可,即如果一家网站想转载其他媒体构成作品的文章,一定要经过许可,并支付报酬。因此,法定许可转载只适用于报刊,不再适用于网络。
有一个误区希望引起媒体的重视——报纸、杂志社经常刊发直接声明:“不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报本刊内容”,这种声明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文章著作权属于作者。例如,《南方周末》去年曾刊登了一个声明,标题是《复制不是创造》,声明称:“未经授权转载本报文章是侵权行为,侵犯媒体权利……目前本报未授权任何纸质媒体转载本报文章。”实际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转载是合法的,除非《南方周末》作者刊登时注明不能转载,即使接到举报,《南方周末》也是打不赢官司的,这样的维权缺乏正当的法律基础。当然,如果作者已授权报刊的声明,令其作为代理,所做的声明是有效的。
4、网媒间连环转载是否承担连带责任?
◆未经许可转载其他网络媒体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侵权行为
新华网:假如我们采用了来自新浪网的稿件,腾讯网或者别的网站可能会将这篇稿件转载,署名新华网。如果新浪网追责,新华网是否需要负连带责任?此外,新华网从已授权网站转载图片,而这些图片最初来源网站并没有给新华网授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诉讼,新华网可以胜诉吗?
-
专家称应建立保护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
483人看过
-
著作权法应加强网络原创著作保护
149人看过
-
国务院官员称将加大保护网络著作权力度
381人看过
-
网络著作权保护司法解释起草
421人看过
-
我国著作权法不保护意识形态吗?
151人看过
-
网络著作权争议版权得保护
444人看过
网络著作权是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著作权的主体是作者和网络管理者,客体是以数字信号为形式,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从作者方面看,他是指作者对其依法创作的作品享有的专有权;... 更多>
-
著作权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08《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二款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第四十二条: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被许可人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录音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
-
著作权法保护知识产权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08著作权保护分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著作权主体一般为作者,即直接创作作品的人。 1,公民。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作者可依法成为著作权的主体; 2,法人。由法人主持,代表法人意志进行创作,并由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视为作者; 3,非法人单位由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非法人单位意志进行创作并由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4,外国人。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法享有著作权;
-
网络技术与著作权保护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21(一)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 著作人身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可以获得永久性保护。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的保护有时间限制。 (二)自然人作品的发表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期 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使用权的保护期分别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之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者,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
-
如何提高著作权保护的意识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9当前,保护原创、尊重版权,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王军认为,文艺界在有意识地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相对于诉讼这种“事后救济”,更加高效便捷的权利保护方式是事前保护,防患于未然,尽量增强事前保护的意识。王军以影视剧编剧为例:以前编剧界有一个误解,即签合同是“小人行为”,代表双方的不信任,因此编剧常常不在意合同究竟如何,只要片方拿一份合同来签名就可以了,结果就是其应享
-
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若干思考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6-17我来为您解答下我国法律对网络著作权法律保护若干思考这个问题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于2006年5月18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8号公布,根据2013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4号《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订。该《条例》共27条,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使用者可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无偿使用版权,版权人发现被侵权应该采取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