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离婚后欠下的债务都和对方无关,婚内的共同债务,不管过多长时间,双方都有共同偿还的义务。
《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清偿】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一、夫妻离婚哪些债务是共同债务?
(一)婚前一方借款购置的财产已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为购置这些财产所负的债务;
(二)夫妻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三)夫妻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或者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或配偶分享所负的债务;
(四)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治病以及为负有法定义务的人治病所负的债务;
(五)因抚养子女所负的债务;
(六)因赡养负有赡养义务的老人所负的债务;
(七)为支付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
(八)为支付正当必要的社会交往费用所负的债务;
(九)夫妻协议约定为共同债务的债务。
二、离婚后夫妻债务纠纷的诉讼流程有哪些?
1、起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立案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对裁定驳回起诉不服,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3、排期开庭
提前3日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
4、开庭审理
(1)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2)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
(3)举证质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3)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
(4)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
(5)法庭调解: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协议解决纠纷。
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当事人履行调解书内容或申请执行;未达成调解协议,合议庭合议作出裁决(宣判)。
5、宣判
同意判决,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我院告诉庭提出执行申请;不同意裁判,需要分情形区分对待:
裁定: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判决: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
离婚后对方有债务问题跟我有关系吗
262人看过
-
婚内约定了债权债务与对方无关是否有效?
374人看过
-
离婚债务问题应对方法探讨
492人看过
-
双方存在债务问题能离婚吗
106人看过
-
婚前与婚后的债务问题:离婚后如何解决分割问题?
359人看过
-
离婚后债务归还问题,对方需归还本人吗?
236人看过
在双方结为夫妻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领取的工资、奖金;夫妻一方或双方从事生产、经营,得到的财产;知识产权的收益;通过继承或赠与得到的财产,如房屋等;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 更多>
-
关于离婚后对方的婚内出轨问题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3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方有婚外情是法定的感情破裂的情形,法院判决离婚的可能性较大,有婚外情行为的一方是过错方,但是法律上婚外情的认定会比常人理解的严格,需要律师根据您的证据材料综合判断。另外法律上并没有规定在抚养权和财产分配中对有婚外情行为一方不分或者少分,但是根据过错情形,实际判决中对非过错方会有一些照顾,非过错方也可以要求过错方给予一定的赔偿。 如果双方没有领取结婚证,以夫妻名义一起生活的,在法
-
婚内债务问题婚内对方躲避是否可以离婚澳门在线咨询 2023-08-23可以起诉离婚,协议离婚的话需要双方对共同债务的承担问题有一致的意见,如果对方不愿意承担夫妻共同债务,无法协议离婚,起诉离婚时要提供感情破裂及夫妻共同债务的相关证明材料,属于共同债务的,法院会判决由双方共同承担清偿责任。
-
婚内约定债权债务与对方无关是否有效?湖南在线咨询 2021-07-14婚内约定债权债务与对方无关有效。法律上允许双方当事人对婚内的产生地债权债务进行约定。但是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利用约定规避法律以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利用约定逃避对第三人的债务以及其他法定义务。
-
-
关于离婚的问题和债务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06夫妻共同债务,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为夫妻共同生活对 第三人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处理,是离婚案件中审理的疑难问题。2001年4月28日,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对此作出了明文规定,但是由于过于原则和概括,在实践中难以准确地把握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已于2018年1月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31次会议通过,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