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有何区别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19 17:43:10 408 人看过

我国刑法理论把犯罪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可分为单纯逃逸和移置逃逸两种。单纯逃逸行为的法律意义只能是不作为。而移置逃逸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理论界有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在他人急需救助的情形,行为人不但未予救助,反倒以作为而提高法益的危险性,这时刑法评价的重点应在作为而非不作为。第二种观点认为,移置逃逸行为是不作为。将被害人挪开现场抛弃他处的行为看似一连串的作为,但作为与不作为的区分本来就不是在行为人身体外表的动静,而是在他所违背的法律规范的期待方式。

刑法上的作为与不作为的特有含义,是指犯罪行为的基本形式。实施不作为的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是违反命令性规范,而不是指行为人没有任何行动,有时行为人还可能以积极的行为去达到违反命令性规范的目的。如偷税行为在本质上是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既不作为,但是,并非为此而什么也没有做。相反地,行为人往往要进行伪造账目等活动。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而言,法律做出评价的重点在于行为人肇事后应当积极救助的作为义务上,而转移被害人的行为只是排除了其他人实施救助的时机与条件,致使死亡未能避免。因此,这种移置逃逸对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这一构成要件类型而言,应属于不作为形式。

从不作为的理论来看,成立不作为犯的前提是存在作为义务。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成立不真正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中,其作为义务的来源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根据先行行为而得出的。即行为人因其先前实施的交通肇事致人重伤的行为,使被害人生命处于严重威胁的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实施救护行为防止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关于先行行为只要是足以产生某种危险就可以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而不管其先行行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是有责的还是无责的。在交通肇事致人死亡案件中,由于肇事者先行的违法肇事行为使得被撞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肇事者基于其先行行为就有义务救助被撞者。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中,先前的肇事行为可以成为其后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先行行为。但是,即使逃逸者对被撞伤者的死亡具有故意,也不足以就此认定逃逸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因为,不作为犯罪亦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它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仅凭行为人主观上的心理态度就认为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显然扩大了杀人罪的成立范围。

理论一般认为,不真正不作为犯,违反的是作为命令规范的行为规范,实现的却是以裁判规范形式规定的作为犯的犯罪构成要件。违反命令规范的不作为并不是实现通常情况下的作为犯的犯罪构成要件,只是在由于不作为实施的犯罪和作为实施的犯罪具有等价值的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才能实现作为犯的构成要件。大陆法系中,构成要件的等价值理论成为解决不真正不作为犯处罚的根据,即要求违反作为义务所造成的侵害在法定构成犯罪事实上与以作为手段所引起者具有同等价值。据此理论,要构成不作为犯,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间接故意或直接故意在客观上除了具有作为义务,行为的可能性外,还应考虑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例如行为的时间、地点、环境、被害者受伤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判断其不作为的行为是否与犯罪构成规定的作为具有同等的价值性。

因此,具体到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要构成不作为犯,除了考察主观上要求行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客观上具有作为义务外,还必须判断逃逸人的不作为是否能够达到与一般的故意杀人作为“等值”,其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关键是看不作为中是否包含着剥夺受害者生命的现实危险性,即只要行为人的不作为具有使死亡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性,就可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据此可以区分不同的情形:其一,逃逸人对被害人的危险进程处于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赖于肇事者的保护,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其二,逃逸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危险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支配关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9日 06: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赔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需要赔偿,但是保险公司只会在交强险的限额范围内赔偿,超过的部分需要责任人自行承担。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存在其他恶劣情形的会加重处罚。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赔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需要进行交通事故赔偿。而保险公司根据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超过部分,由其他责任人进行承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
    2023-06-05
    176人看过
  • 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吗?
    一、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吗?1、肇事逃逸过失致人死亡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是犯了故意杀人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2、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可能涉嫌犯交通肇事罪。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可以在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在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3)因逃逸致一人死亡的,可以在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事故责
    2023-04-19
    153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罪惩罚规范
    我国的刑法规定,通常情况下,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一般会被法院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如果是因为发生重大事故,导致别人重伤、死亡或者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那该犯罪分子会被法院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存在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那犯罪分子会被法院判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
    2023-07-01
    466人看过
  • 论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
    刑法第133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里的因逃逸致人死亡规定得比较笼统含糊,如何理解它成为解决许多交通肇事案件的关键。但从目前理论和实践中对该问题的探讨来看,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适用范围,少有人探讨这一规定的法律性质。笔者以为,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律性质之理解直接关涉其适用范围。在此,笔者拟对该问题进行粗浅讨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但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加重处罚情节?目前理论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至于其理由论者基本上未加以阐述。在这些文章中,论者是将其作为一个基本命题而非待求证命题来运用的。另一种认为,该规定属于情节加重犯。但是,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情节加重犯,因逃逸致人死亡情形是带
    2023-04-25
    101人看过
  • 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的刑法对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作出了相关的规定。通常情况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一般属于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通常是指,犯罪分子有义务对受害者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救助的行为来挽救被害者的生命,却没有实施的行为,也就是犯罪分子应该救助也能够救助却没有救助被害者的情况。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判几年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判几年应当是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来进行不同的判断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就是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侵害他人生命权利的犯罪,即负有特定的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该义务而不履行,因而造成故意杀人、危害社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不作为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
    2023-07-01
    355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有什么区别?交通肇事罪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的区别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本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杀人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因此,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时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就成为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一个首要标准。2、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本罪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放弃应尽的救助义务,置被害人于危难之中而不顾,因而致使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而故意杀人罪则是行为人故意使被害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条件,因而致使其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二、交通肇事罪的注意事项新《道路交通管理法》第77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
    2023-02-26
    340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什么,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一、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什么交通肇事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的,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所谓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构成该情节加重犯,首先要求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否则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只能作为定罪情节在确定其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时加以考虑;其次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再次,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最后,所谓交通肇事逃逸主要是指自现场逃离,但也可以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离,甚至在现场躲藏的情形。《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
    2023-02-04
    190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和死亡后逃逸的区别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要高。一、交通肇事逃逸并致人死亡怎么量刑交通肇事逃逸并致人死亡的,就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对犯罪分子可以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怎么处理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3-28
    286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离现场与肇事逃逸的区别
    一、交通事故逃离现场与肇事逃逸的区别主要看这类交通违法人员是否具有合理的理由逃离现场,事后是否主动投案自首。(一)区别很大。在于主观上有没有逃避责任的目的,其主观目的从客观行来界定。(二)逃逸,其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而离开现场。要承担全部责任。(三)逃离,主观上没有逃避事故责任的想法,但因其他原因离开现场。例如害怕被殴打而离开现场向公安机关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二、交通逃逸处罚在鉴定的同时应当先分清事故的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
    2023-04-12
    319人看过
  • 关于“交通肇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与认定问题
    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理论界一般把这种规定称为派生的犯罪构成。由于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对这一派生的犯罪构成作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交通肇后逃逸的问题。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主要责任者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肇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还会使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使公私财产的损失扩大。因此对肇事后逃逸行为规定更重的刑罚是与罪刑相一致的原则相适应的,也是严厉打击这类犯罪所必需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肇事后逃逸行为与肇事司机因害怕被害人家属的报复不得已采取的躲避行为及因执行紧急任
    2023-06-05
    409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与暴力犯罪中致人死亡的联系区别
    (1)、强奸致人死亡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强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实施强奸犯罪过程中,因使用暴力而直接导致被害人当场死亡或者经治疗无效而死亡的。这种情况,仍然以强奸罪定罪。如果在实施强奸妇女行为之后,为了报复、灭口等动机而将妇女或杀死的,不属于强奸致人死亡,而应当分别定强奸妇女罪、故意杀人罪,然后实行数罪并罚。(2)、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a)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其它方法致人死亡的,不按故意杀人罪论处,也不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合并论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刑。(b)如果出于复仇或者其它个人目的而杀死被害人后,遂乘机将其财物拿走的,不以能抢劫罪论处。因为行为人所实施的者杀人不是作为取得财物的直接手段,而是为了复仇或者出于其它个人目的,非法占有财物的意图是在杀人之后才产生的,所以构成两个独立的犯罪,即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c)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者其它目的
    2023-06-11
    32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死亡算不算故意伤害
    交通事故发生后有逃逸行为的,不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交通事故罪的逃逸情节进行处罚,最高可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事故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死亡怎么处理?交通逃逸事故造成死亡的,构成了犯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根据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2023-08-05
    283人看过
  •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过错是哪些?
    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但不不履行抢救伤者的义务,还妄图以逃跑行为来逃避责任,从而导致伤者的死亡,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管过错到底应该如何判断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目前国内刑法学界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由故意构成,不能由过失构成。该观点认为肇事人将他人撞伤后,这一行为导致产生救助被害人的法律责任,因逃跑而不履行此义务便构成了刑法上的不作为,逃跑时置被害人的死活于不顾,使得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死亡,肇事人对死亡结果持放任心态是肯定的,因此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不作为的故意犯罪。一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限于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该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情节加重犯的加重情节,如果该情节本身具有故意杀人性质,岂不出现严重的故意犯罪反而成为性质相对很轻的犯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这显然不合理。还有的观点认为肇事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
    2023-02-16
    156人看过
  • 未成年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涉嫌犯交通肇事罪吗?
    一、未成年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涉嫌犯交通肇事罪吗?未成年人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不一定涉嫌犯交通肇事罪。1、未成年还未满十二周岁,那么交通肇事罪的罪名一定不成立。《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2、未成年若是虽然满十二周岁、但是不满16周岁,交通肇事罪的罪名也不成立。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
    2023-06-17
    303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交通肇事罪当场死亡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10
      当场死亡与逃逸致人死亡,量刑是不同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33号 第二条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的一,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 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 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第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交通肇事罪增加的加重处罚情节,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但应该将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排除在刑法第133条之外;有的认为,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有的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交通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
    • 因不作为致人死亡而不作为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2-15
      不作为致人死亡不仅可以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且也可以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其不作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心态,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即:行为人先前意外地或过失地导致了他人死亡的危险,行为人能抢救而不抢救,放任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对行为人不应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性,更不能认为是意外事件而认定行为人无罪,而应对其以间接故意杀人罪追究
    •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使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是否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结果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06
      《解释》仍δ能贺满解决问题,认为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这虽解决了此种情况以往以交通肇事罪第二,“交通肇事后,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受谴责,必然已符合基本的犯罪构成,因为任何一种犯罪,有学者认为应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因而应定交通肇事罪”,其根据自身经验收武断认为不会出现死亡结果.最高人民法院“一锤定音”,如果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持故意态度,《解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