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寻衅滋事怎么认定
一般寻衅滋事如下认定:
1.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场所秩序和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无事生非,起哄捣乱,无理取闹,殴打伤害无辜,肆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
3.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在主观上只能由故意构成,即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符合上述构成要件即成立寻衅滋事罪。
二、寻衅滋事多久法院能判刑
寻衅滋事法院有可能会在六个月左右后判刑,但具体还是需要看办案进度。行为人犯寻衅滋事罪的,对其一般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三、故意毁坏财物罪与寻衅滋事罪区别
1.侵害的客体不同。故意毁坏财物罪侵犯的客体只限于公私财物的所有权,而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秩序。
2.侵害的客观不同。故意毁坏财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寻衅滋事罪主要表现为随意殴打他、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3.主观方面的故意内容不同。故意毁坏财物罪与寻衅滋事罪都是故意犯罪,但两者的故意内容不同。前者以毁坏公私财物为目的,而后者则只是把毁坏公私财物作为手段之一,以达到寻求精神刺激、填补精神空虚、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破坏社会秩序的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十节 侦查终结 第一百五十八条 下列案件在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的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n(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n(二)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n (三)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n(四)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
一般寻衅滋事寻衅滋事应该判多久
365人看过
-
一般寻衅滋事如何处理
329人看过
-
一般寻衅滋事量刑标准
79人看过
-
刑事犯罪寻衅滋事一般怎么判刑
269人看过
-
寻衅滋事罪最新条文是什么,怎么对寻衅滋事罪认定
473人看过
-
一般如何处理寻衅滋事
120人看过
-
寻衅滋事罪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的行为有哪些,该怎么认定寻衅滋事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01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寻衅滋事行为,只能以一般违法行为论处。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应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2、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和间接不良后果。3、行为的时间和地点。4、行为人的一贯表现。 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
如何认定寻衅滋事罪,寻衅滋事罪的认定福建在线咨询 2021-06-02随意殴打他人的方式寻衅滋事致人轻伤的行为与故意伤害行为在犯罪的客观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容易将这种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相混淆。要把这两种罪区别开来,主要应从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以及犯罪侵害的对象不同来分析。因随意殴打他人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行为人,往往是无端寻衅,打人取乐,追求刺激,或者争强斗胜,显示威风,因而其侵害的对象通常是不特定的人;而故意伤害罪的行为人却是因一定的事由或积怨而殴打他人,因而其侵害的
-
寻衅滋事罪与一般寻衅滋事罪的区别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23行为人为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无事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 行为人因日常生活中的偶发矛盾纠纷,借故生非,实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认定为“寻衅滋事”,但矛盾系由被害人故意引发或者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主要责任的除外。 行为人因婚恋、家庭、邻里、债务等纠纷,实施殴打、辱骂、恐吓他人或者损毁、占用他人财物等行为的,一般不认定为“寻衅滋事”
-
寻衅滋事罪怎么认定,寻衅滋事罪定罪标准是什么河北在线咨询 2021-06-02定罪标准其实也可以说成是立案标准,因为有一些行为,在没有达到规定定罪标准的时候,此时不能认为构成刑事犯罪,此时要么按照一般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要么就是生活中正常的行为,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而对于不同的罪名而言,法律中规定的定罪标准不同。那其中寻衅滋事罪定罪标准是什么?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 根据刑法的规定,寻衅滋事罪,必须是行为情节恶劣、情节严重或者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才构
-
寻衅滋事司法责任认定寻衅滋事是否是寻衅滋事之类的天津在线咨询 2021-11-19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债权人追回债务时,殴打、侮辱、恐吓他人或者损坏、占用他人财产一般不构成寻衅滋事罪,但经有关部门批评制止或者处罚后,继续实施前列行为,破坏社会秩序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