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认定纠纷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1.申请行政复议。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2.提起行政诉讼。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该职工所在单位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在经过行政复议后,对行政复议还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3.申请调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协商解决。
二、企业职工工伤认定流程
企业职工工伤认定流程如下:
1.当事人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提交下列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2.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3.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三、工伤认定后如何计算赔偿金额
1.医疗费赔偿金额=诊疗金额+药品金额+住院服务费金额(依据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
2.住院伙食补助费赔偿金额=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元/人/天)×70%×人数×天数;
3.交通食宿费赔偿金额=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
4.辅助器具费赔偿金额=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器具数量;
5.护理费赔偿金额=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元/月)×50%(完全不能自理)40%(大部分不能自理)30%(部分不能自理);
6.伤残补助金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24(一级伤残)/22(二级伤残)…6(十级伤残);
7.伤残津贴赔偿金额=本人工资(元/月)×90%(一级)85%(二级)…75%(四级)。
-
医疗纠纷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措施
288人看过
-
工程款纠纷的防范措施与解决方法有哪些
349人看过
-
解决房屋拆迁纠纷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440人看过
-
解决对方纠纷的措施
214人看过
-
多举措化解物业纠纷的措施有哪些
289人看过
-
房产纠纷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132人看过
-
依法解决集体合同纠纷的措施有哪些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19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代表劳动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受理该集体合同争议案件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程序进行处理;或者在不申请仲裁的前提下,协商解决集体合同争议不成的,工会还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受理该集体合同争议案件的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庭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
多举措化解物业纠纷的措施有哪些福建在线咨询 2022-06-29一是发挥巡回调解庭的优势,零距离宣传法律。分12个月,每月由区局组织一个司法所在当地社区、住宅小区开展巡回调解庭工作,重点进行物业管理纠纷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零距离接触群众,提高群众认知度,依法引导物业公司和业主合法理性维权,避免冲突。 二是建立律师研判机制,化解物业管理难题。针对物业管理纠纷比较突出的问题,区房管、民政、司法、街道、社区等多方主体召开的物业管理矛盾纠纷重点难点研判会。区局组
-
解决引起赡养纠纷的措施具体都有哪些规定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12解决引起赡养纠纷的措施有以下这些。虽然进入法院解决赡养问题的案件往往是经过多次人民调解无果的案件,矛盾较为复杂,解决难度较大。但笔者认为以亲情为切入点,充分考虑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采用多种方式调解劝说,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是完全可以提高调解成功率的: 1.丰富调解方法,做到耐心、细心、诚心。总体而言,赡养纠纷的调解工作和其他纠纷的调解大同小异,但因这类案件的自身固有特点,应当做到更有耐心、
-
你们知道昆明债务纠纷的解决措施有哪些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7-07债务纠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因各种金钱借贷偿还关系问题,引发的矛盾的发生。债务纠纷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因金钱而引起的矛盾,称之为-债务纠纷,法定义务:债务人有义务按约定。
-
解决农民工欠薪措施有哪些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29要学会用法律维权。 如果工资被拖欠了,可以向各地劳动执法部门举报,劳动部门的执法监察人员会帮助协调解决;也可以到各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去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不服,也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强制执行;如果掏不起打官司的钱,也可以申请减免诉讼费。总之要借助政府、法律的帮助,获得应得的报酬。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