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议抚养费3000太高怎么办
协议离婚的抚养费过高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变更抚养费的数额,降低其应当支付的抚养费。但是变更抚养费应当是有正当理由的,此时法院可以判决适当降低抚养费。
二、抚养费协议怎么写
抚养费协议立协议人:甲方:性别:男出生年月: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乙方:性别:女出生年月: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甲、乙双方经_________登记双方自愿离婚,现就离婚后对子女_________的抚养事宜达成协议如下:一、女儿/儿子_________现年_________岁,归_________方抚养。二、1.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由_________方每月付给_________方_________元作女儿/儿子_________的抚养费(直至十八岁)。2._________的学杂费每年甲、乙双方各交一学期(注:甲方交上学期,乙方交下学期,直至交到_________不愿读书为止)。3._________十六岁后随父随母由自己选择。三、女儿/儿子_________的医药费,在_________元以内由抚养方先垫付,凭票甲、乙双方各承担一半,超过_________元,由抚养方通知未抚养方,双方共同承担。四、_________年以前的教育费、医药费、生活费,均已由_________方负责,再不计算。五、望双方共同遵守,否则一切责任概由违约方负责。子女抚养协议书此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一份,此协议签字生效。甲方(签字):_________乙方:(签字):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三、离婚协议抚养费写高了可以反悔吗
可以,离婚协议书在夫妻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时成立。故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时成立。然而,成立并不意味着协议生效。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当事人离婚应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进行离婚登记,离婚协议书是其中需要携带的文书材料。因此,离婚协议书只有双方在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相关的离婚登记手续后才能正式生效,而非签字后生效。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
离婚协议里抚养费太高 怎么降下来
106人看过
-
抚养费太高给不起,怎么申请降低抚养费
122人看过
-
抚养费太高了应该如何办
322人看过
-
抚养协议抚养费高能起诉降低吗
105人看过
-
父母离婚了娃儿抚养费男方怎么算?离婚协议抚养费过高怎么办
53人看过
-
协议离婚后抚养费太多给不起
328人看过
-
协议抚养费金额太高可以申请减少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04有给付抚养费义务的一方,在下列条件出现时,可以和另一方协商减免抚养费,协商不成,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裁决。 (1)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失去经济来源,确有困难无力支付,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确有抚养能力的; (2)收入明显下降,暂时无力按原来的协议或者判决履行支付义务; (3)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等,确无抚养能力的; (4)确有困难无力支付,而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再婚,其配偶愿意承担子女抚养费的一部
-
怎么抚养费太高付不起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181、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应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 2、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
-
法院判决抚养费太高不同意怎么办新疆在线咨询 2021-12-19人民法院判决的抚养费太高,当事人不同意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再审。当事人认为人民法院判决的抚养费太高,不同意的,在上诉期内,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人民法院减少抚养费;超过上诉期,或者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当事人可以去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请求人民法院减少抚养费。
-
抚养费太高能撤销抚养权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6-09在离婚时,如果有孩子需要抚养的,一般夫妻双方会约定抚养费及支付的时间与具体的数额。那么,我们可以分为以下的情况: 第一,离婚时约定的抚养费,在婚后发生特殊情况,支付抚养费严重影响了支付方的生活的,可以与另一方协商减少抚养费。 第二,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提起变更抚养费的诉讼,当然需要提供证明,也就是证据来证明其原来约定的抚养费超过其目前的支付能力。
-
协议抚养费太低可以加入孤儿院扶养协议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3-11-14协议的抚养费太低可以协商或者到法院起诉要求增加抚养费。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子女要求有负担能力的父或者母增加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 (二)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 (三)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