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提醒:微信购物谨防被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20:30:47 121 人看过

微信的火爆,让越来越多人将微信作为新的营销平台,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连日来,多地警方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提示,称近日已发生多起利用微信诈骗的个案,提醒市民在使用微信时,尤其是面对微信朋友圈内发布的购物信息时,应该多长个心眼,以免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警方表示,使用微信可以很方便地与周围的陌生人互动交流,但也正因为如此,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果不多加注意就有可能落入他们的陷阱。警方提醒说,微信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中,受害者多为年轻人,他们往往轻信盲从,容易因此给自身财产带来损失。

据山东莱西警方在官方微博上提示,目前不少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搞起了微营销,其中也混入了一些不法之徒,他们通过摇一摇功能加附近人为朋友,然后出售假冒产品,不少人因为轻信这些陌生人而遭受损失。警方表示,近日来此类案件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于微信朋友圈无需实名认证,如果受骗,难以进行维权。为此,警方提醒在微信朋友圈内购物,应当尽量选择和熟人进行交易。

网络安全专家指出,从理论上说,只要拥有QQ号或手机号码就可以拥有并使用微信,但微信后台对于上述用户缺少明确识别,由此会引发风险。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微信的用户数飞速增长,微信的监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用户个人身份认证,还是到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审核和风险控制,以及到目前产生交易后的纠纷处理机制,作为平台方的微信尚需一套更加有效的监控体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6日 00: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产品相关文章
  • 物价部门提醒消费者谨防促销圈套
    操纵市场价格、欺诈式优惠、商品信息不全江苏省物价局集中曝光不诚信经营企业名单,将各种价格欺诈行为公之于众,促进商家在元旦、春节期间诚信促销。江苏省物价局日前曝光的价格违法行为包括:楼盘开发商优惠价比售楼处公示价高、驾驶员培训企业操纵市场价格、餐饮企业菜价畸高、促销价明降暗升、降价商品信息不全等。出现上述行为的苏州南山金城楼盘开发商、沭阳永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镇江国美电器、连云港连岛盛源海鲜楼、常州欧尚超市兰陵店、爱莲超市徐州解放南路店等不诚信经营企业被处以2000元到20万元不等的罚款。江苏省物价局郑哲介绍,在促销活动中耍花招的价格违法行为于近期屡屡出现,不诚信经营企业或以次充好或明降实升。以常州欧尚超市兰陵店为例,今麦郎手打鸡蛋挂面标示原价每卷3.5元、促销价2.39元,但实际上原价只有2.5元。而爱莲超市徐州解放南路店在降价销售中,部分降价商品未标明产地、等级,以次充好。物价部门提
    2023-06-04
    467人看过
  • 消协提醒:秋季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新华网哈尔滨9月6日专电(记者颜秉光)进入秋季,人们多以为食物不会像夏天那样容易变质。对此,哈尔滨市消协有关负责人提醒消费者,细菌性食物中毒同样是秋季的常见病,因此要高度重视秋季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位负责人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烹调食物和进餐前洗手,做好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同时,食品要低温储藏,餐具、炊具要清洗消毒,生熟食炊具要分开使用;熟食应及时食用,隔夜、隔餐的熟食食用前要充分加热,提倡“现买、现做、现吃”。不仅如此,蔬菜水果要尽可能浸泡、清洗后食用;在选购熟食卤菜、凉菜时要注意销售场所防虫、防蝇、防尘设施是否齐全,存放条件和存放容器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用冷饮要适量,并尽量选择正规商场和超市的冷饮产品;选购肉类、禽类、水产品等生鲜食品时,要查验产地、生产日期、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消费者要增强维权意识,购买食品时索要发票和信誉卡等购物凭证,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以此为
    2023-06-07
    405人看过
  •  汽车违章短信提醒:谨防违规罚款
    本文介绍了在某些情况下,所有者可以通过留下电话的方式登记违规行为,以便在一周左右收到相关邮件通知。违章行为指的是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交通管理及影响交通路况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违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所有者登记卡时留下电话。通常情况下,违规行为会在一周左右收到相关邮件通知。违章通常是指交通违章,即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交通管理及影响交通路况的行为。1、如果是所有者,直接向列车员登记手机号码即可。目前,交通管理自动发出违反交通规则的邮件通知。2、可以直接用手机打手机的经营者,让客户打开违反交通规则的邮件通知。 手 机 号 码 与 违 章 通 知手机号码与违章通知涉及到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
    2023-09-01
    256人看过
  • 提醒谨防骗子利用律师名义行骗的声明
    近日,在北京、吉林等地出现了骗取小额贷款验证金的诈骗案件。犯罪分子利用真实的贷款公司的名义,冒充其工作人员与受害者签订贷款合同,并以发放贷款需先缴纳与贷款金额成一定比例的验证金作为借贷人具有还款能力的证明,骗取受害人钱财,目前已有上当受骗者。另外,犯罪分子在假贷款合同担保人一栏假冒律师签名,骗取受害人的信任。本律师在此郑重声明,从来没有接受任何银行单位或贷款公司办理贷款业务的聘请,本律师也从未在类似贷款合同上签名,任何在类似合同书上签有本律师姓名均系犯罪分子伪造冒用本律师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防范意识,凡涉及金钱往来特别是账户转账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求证,谨防上当受骗。对于损毁本律师声誉的行为人,本人将保留追求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刘*君律师2013年5月25日
    2023-05-05
    327人看过
  • 专家提醒:短期租房防止被骗春节前更需谨慎
    春节将至,很多外地人都要返家过年了,他们租住的房屋也就暂时闲置下来,有一些离家较远的人会在家里住上一个多月,这一个月的租金就浪费掉了,于是很多人就想着把房子转租出去。这种行为也逐渐普春节将至,很多外地人都要返家过年了,他们租住的房屋也就暂时闲置下来,有一些离家较远的人会在家里住上一个多月,这一个月的租金就浪费掉了,于是很多人就想着把房子转租出去。这种行为也逐渐普及起来,成为春节前出租房市场上的一种常见现象。业内人士也提醒人们,春节前租住短租房要防止被骗。昨天,记者通过采访锦州一些房屋中介公司了解到,春节前出租短租房的情况近年来有所增多,都是外地人返家再将自己出租的房子转租的情况。然而每年在转租房上出现欺诈行为的情况都不少,锦州宏信房地产评估公司的孟经理告诉记者,以前也经常会出现转租房方面的欺骗行为,一般都是租房人把房子转租给第三人,但是第三人并没有验证好房照、身份证等重要证明,租到的房子很
    2023-06-10
    202人看过
  • 消费提醒:节假日前网购谨防“秒杀”陷阱
    消费提醒节假日前网购谨防秒杀陷阱每逢节假日,网购秒杀促销活动也逐渐增多。数千元的手机1元卖、上万元的手表低价抢购,使秒杀已成为网购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秒杀设置陷阱,实施诈骗。前不久,刘女士花1元钱秒杀化妆品,不料打开的却是一个钓鱼网页,付款时暴露了银行卡号等信息,导致账户里的钱被盗。城关公安分局提醒广大网友参加秒杀不光要看商品的优惠幅度,更重要的是选择和确认正规、信誉好的购物网站。城关公安分局工作人员提醒说,目前不法分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秒杀方式实施犯罪:一是伪装知名购物网站的秒杀网页,引导受害者登录假冒的网上银行,骗取网银账户密码并转走资金;二是在网页链接中暗藏木马的秒杀器软件,能控制受害者的电脑,从中获取受害人的信息;三是有部分秒杀网站,欺骗网友充值购买秒杀币,其实却很难成功抢到低价商品。由于参与秒杀的人群同时都是网银用户,如果不分辨网站真伪,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
    2023-06-07
    323人看过
  • 被骗31万购买被查封房屋法官提醒买房需谨慎
    签订房产预约买卖协议并支付部分购房款后,才发现所购房产居然已被法院查封。近日,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受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依法判决被告返还原告购房款。2013年1月28日,在某房产中介的居间下,原告王某某与被告黄夫妻二人签订了《房产预约买卖协议书》,购买被告坐落于厦门市集美某小区的房产,购房款总计930000元。合同签订后,原告按约向被告支付部分购房款31万余元。之后,原告发现该房产原是被告向银行抵押借款所购,因二被告连续三个月未归还银行按揭贷款,已被银行诉至其他法院。该讼争房屋也已被其他法院查封以实现银行的抵押权。受到欺骗的王某某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后来被告被集美区人民法院认定构成合同诈骗罪。近日,原告王某某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由于二被告原因导致双方签订的《房产预约买卖协议书》无法继续履行为由,要求解除该协议书,并要求二被告退还已支付的购房款。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王某某与被告黄甲
    2023-06-10
    338人看过
  • 广州公安提醒节后求职谨防十类诈骗
    诈骗手段一网上兼职刷信誉网上有所谓刷信誉的兼职,称任务酬劳10元至50元不等等。工作为买各种充值点卡刷信誉,即可返还现金,另有佣金提成。但当你大额支付后,佣金和本金便不会到账。公安机关支招:刷信誉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欺骗行为,不法分子以高回报收益快为诱饵,一开始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但只是为了诱惑套取求职者投入更多的钱。诈骗手段二面试等通知遇到猜猜我是谁面试结束,对方让应聘者回去等消息。不久,应聘者便接到猜猜我是谁的诈骗电话。应聘者以为电话是面试部门打来的而陷入骗局。公安机关支招:要到正式的、合法的劳务市场找工作,最好能确认用工方的联系方式。诈骗手段三中介与皮包公司合伙诈骗劳务中介单位与皮包公司合伙进行诈骗。即先由中介单位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报名费、服务费等,后由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工人,收取体检费、押金等,再编织种种理由拒绝上岗或中途辞退。公安机关支招:面试之前要认真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情况。不要将本
    2023-06-11
    397人看过
  •  法院开庭提醒:谨防违规行为
    在法院开庭审理前,书记员需要确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场,并宣布法庭纪律。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得随意走动,不得进入审判区,未经法庭允许不得发言或提问。手机等通讯工具一律关闭。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员,审判人员、司法警察有权责令其退出法庭或予以罚款、拘留。在法院开庭审理前,书记员需要确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场,并宣布法庭纪律。如法庭内要保持肃静,不得喧哗,不得吸烟、随地吐痰、乱扔瓜皮纸屑。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得随意走动,不得进入审判区。未经法庭允许,不得发言或提问。手机等通讯工具一律关闭。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员,审判人员、司法警察有权责令其退出法庭或予以罚款、拘留。 法 院 开 庭 注 意 哪 些 事 项 ?法院开庭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重要环节,庭审的质量和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和司法公正。在庭审过程中,法院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庭审程序的规范性:庭审应按照法定程序
    2023-09-02
    115人看过
  • 提醒:买房谨防五大缩水陷阱
    面积缩水建筑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都要在合同中约定案例回放:张先生预购了本市南开区一套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建筑面积为102平方米,套内建筑面积为81平方米。还约定如果产权登记建筑面积与合同约定建筑面积发生误差,比例绝对值低于3%时据实结算,超过3%时,买家可退房。交房后,张先生委托某房产测绘单位重新测量,发现总面积与约定一致,但套内建筑面积比合同约定少了4%。张先生要求退房,但开发商认为不存在违约。律师说法: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建筑面积与约定面积不符时,合同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误差比例在3%以内的双方据实结算,若超过3%买房人可要求退房并主张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购房提醒: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约定细节。因此建议买受人在签合同时,要把建筑面积与套内建筑面积都作约定。规划缩水细化补充条款防止规划变样案例回放:李先生被广告吸引,来到某楼盘售楼处。售楼小姐指着模型介绍了该楼盘的宏伟规
    2023-06-10
    105人看过
  • 警方提醒:警惕购房,租房中的“熟人”诈骗
    新华网云南频道9月20日电(记者王研)买房对许多消费者而言是一件大事,一些不法者却趁机钻起了空子。昆明警方近期就破获一起诈骗案,多名受骗者被熟人以“购房”为名骗去多年积蓄,损失惨重。警方提醒:警惕购房租房中的“熟人”诈骗。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经侦大队破获的这起合同诈骗案,作案手段新颖、隐密性强。警方查明,2007年9月,犯罪嫌疑人刘某某以帮张某某购买某单位集资房为名,与其签订购房协议后,骗取了张某某11.5万元。经查,刘某某以同样方式诈骗20余人,涉案金额高达380余万元。警方透露,利用租房、购房名义进行诈骗已有多起案例。此案中犯罪嫌疑人刘某某事先租好房来冒充要卖的房子,并利用与张某某的朋友关系,使被害人产生麻痹心理。警方提醒,如今通过熟人买房、租房的越来越多,群众在涉及此类问题时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首先,对于熟人的热情帮助不能盲目相信,关系再好的朋友,在涉及钱物等交易时也一定要有防范心理
    2023-06-10
    429人看过
  • 如何提防网购、微信骗付等骗术
    目前,包括微信骗付、远程协助、货到付款等五大骗术被骗子们广泛使用。如何防止在网上消费中受骗。骗术一微信等新方式骗付利用微信发布市场上新潮短缺的二手商品信息诱导购买,并以包邮等为借口取消淘宝上的交易订单,让买家选择即时到账支付。对策:购物一定要在相应购物系统中完成,并且严格按照交易流程来;交易过程中,注意区分付款类型,如即时到账、担保交易。骗术二远程协助骗局通过游戏辅助产品的效果,诱惑买家进入店铺购买这类游戏辅助商品。买家交易付款后,直接通过聊天系统发货,要求买家先确认收货,并假借指导买家使用,与买家远程协助,骗子操作买家账户发起淘宝维权然后迅速撤销维权。对策:没有收到货物,或者货物有问题,请及时申请退款,切勿点击确认收货;不要随意接受对方远程操作的要求。骗术三代付骗局在论坛、微博等发布低价专柜商品信息诱导买家进店,在买家拍下宝贝之后,发送一个请求代付的支付宝链接忽悠付款,称付款到专柜支付宝
    2023-06-07
    149人看过
  • 专家提醒:购买商品房谨防开发商“七大圈套”
    购买一套称心如意的商品房,是很多人的愿望。但如果没有购房经验,不了解购房中存在的风险,很容易落入一些开发商设计的圈套。为了防范消费陷阱,减少消费纠纷,专家提醒广大购房者,在购买商品房时要注意开发商常用的七大圈套:一、捂盘惜售新楼刚开盘时,有一些开发商是先把位置不好的房子拿出来销售,好位置的房子反而被保留下来,然后每个月推出几套,其目的是为了在后期的销售中提高价格和便于销售。二、样板房花招样板间是购房者了解楼盘最直观的方式,是衡量房屋质量、结构的因素之一。但是,一些开发商有时会利用装修中的视觉误差来诱导消费者。建议购房者在看样板房时多考察房屋的结构和装修工艺、用料,把样板房作为自己装修的参考,而切莫原样照抄。三、不要轻易交付定金要在最终确定购买并签订购房协议后再交定金,否则你一旦改变主意,开发商以消费者违约为由不返还你的定金。四、不要轻信开发商的广告宣传要理性审视广告内容,并要求开发商把广告
    2023-06-10
    422人看过
  • 被骗购物后如何操作微信购物诈骗解决方案
    一、被骗购物后如何操作微信购物诈骗解决方案被骗购物后操作微信购物诈骗解决方案是受害人需要及时保存和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可以向微信进行举报;也可以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受理后,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诈骗罪有哪些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如下:1.主体方面,行为人必须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客体方面,诈骗行为必须侵犯了他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权;3.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有企图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4.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且诈骗的金额较大
    2023-11-09
    358人看过
换一批
#消费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产品
    词条

    产品是指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基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 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 更多>

    #产品
    相关咨询
    • 微信购物被骗的解决方法
      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21
      如果遭受了诈骗,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进行立案侦查,并追究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对方有联系地址,可以向其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在起诉时,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3、身份证件(例如临时身份证、户籍证明、军官证、士官证、军队文职干部证等) 4、证明自己遭受诈骗的证据。
    • 购买二手房时要谨防哪些诈骗?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0
      购买二手房时谨防哪些诈骗1、中介公司违规操作造成交易风险在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大部分购房者都是在房屋中介公司选择房源,有的中介公司也为买卖双方托管购房款,但个别中介公司将客户购房资金挪作他用,加大了买卖双方的交易风险。如中介卷款逃逸或资不抵债,房屋交易人索款无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利用虚假身份骗取定金及购房款施骗者多是伪造虚假身份,利用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为诱饵,在办理房屋更名过户手续之前向购房
    • 微信被骗报警有用吗/微信被骗报警有用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1-12-04
      要看被骗金额,是否有用取决于犯罪行为所在地的诈骗立案标准。比如四川省诈骗立案标准为5000元,被骗3000元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报警可能无用。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产价值3000元至1万元,3万元至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
    • 微信被骗5万多警方不管
      云南在线咨询 2023-09-22
      被骗钱了,去派出所报案,派出所不给处理,也不立案侦查或者移送管辖的,其行为是违法的,当事人可以向其上级公安机关纪检部门投诉。
    • 过年提醒:喝酒有风险,劝酒更需谨慎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14
      春节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全国上下都弥漫着过年气氛。一年一次的亲朋好友相聚免不了湖喝海吃,酒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各种花式劝酒也就出现了,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感情深一口闷”,那真是“每逢春节喝三斤”的节奏。可每年因为喝酒喝出事故的人也不少,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所以啊逢年过节不要乱劝酒,以下四种情况劝酒者需要负法律责任哦!?第 一、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其饮酒。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患有不宜饮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