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婚后怀孕了没登记彩礼退不退?
一般是不需要退的。一般情况下,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男方要求返还彩礼的,法院是不予支持的。发生结婚彩礼返还纠纷,是因为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关系后很快就解除了,这本身就是对双房家庭的的一个伤害,如果彩礼返还纠纷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二、退还彩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解决彩礼纠纷时应遵循的原则。决定彩礼是否返还,以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为主要判断依据。给付彩礼后未缔结婚姻关系的,原则上应返还彩礼;如果已结婚的,原则上彩礼不予返还(一些特殊情形除外);按照习俗举办了结婚仪式但没有领取结婚证书的,解除同居时彩礼原则上不予返还。
2、结婚前给付彩礼的,必须以离婚为前提,才能考虑支持返还请求。如果给付彩礼之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给付人要求返还给付的,不予支持,因为此时夫妻尚作为一个共同体,遵循夫妻法定财产共有制。如果当事人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该项请求,法院准许离婚的,可根据情况作出是否支持返还彩礼请求;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能支持当事人返还彩礼的请求。
3、必须是当地确实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一般来说,彩礼问题主要大量存在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和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人们迎亲嫁娶,多是按民风、习俗形成的惯例。如果当地没有此种风俗存在,就谈不上给付彩礼的问题。对于不能认定为彩礼的、属于男女交往间所为的给付财物如何处理,要视其具体情况及性质,由法院依法作出处理。
4、要区别彩礼给付时当事人的主观意愿。一般来讲,彩礼的给付往往迫于当地行情及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给,完全自愿给付且无任何附加条件的属于一般赠与行为,如果没有特殊规定,通常不予支持返还彩礼的请求。
5、给付彩礼后办理了结婚登记,但双方并未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对于要求返还彩礼的,应予以支持。双方登记结婚后,如果一直没有共同生活,也就没有夫妻之间相互扶助、共同生活的经历,实质意义上真正的共同生活还没有开始。
我国相关的法律中并没有对于彩礼的问题有任何规定,这是双方家庭约定俗成的问题,但是针对需要退还彩礼的情况却做了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说双方需要先进行友好的协商,协商确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可以收集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解决方案。
-
结婚一年没怀孕彩礼退么
484人看过
-
怀孕了领了结婚证彩礼能退吗
124人看过
-
退婚彩礼没结婚登记算不算骗婚?
466人看过
-
结婚怀孕,彩礼退还款问题
108人看过
-
怀孕后退婚,如何退还彩礼款项
335人看过
-
婚礼本没登记结婚可以退还彩礼吗?
274人看过
-
结婚彩礼没有结婚登记怎么退贵州在线咨询 2023-06-18如果未进行结婚登记,彩礼原则上应予返还,但应根据同居时间和生育情况适当减少数额。如果已经进行结婚登记,彩礼原则上不予返还,如果未共同生活,彩礼应当全额返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主张权利。
-
离婚了结婚登记了彩礼能退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5-31解决离婚退彩礼怎么退的问题,首先需哟按照前文确定一方给予另一方的财物是否属于彩礼属于赠与的,无权要求退还;属于彩礼钱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可以请求退还彩礼钱那么,法定的离婚退还彩礼的条件有: 1、只是订婚的彩礼,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离婚彩礼必须退还; 2、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还未共同生活的,一方要求退还彩礼钱的,必须退还; 3、因一方婚前给付彩礼钱,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对方应当返还,
-
未登记流产人没有怀孕彩礼可以退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07因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属于退还彩礼的法定情形,男方要求女方退还彩礼的,女方应当退还。退还彩礼的法定情形是: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
未登记怀孕流产两次了彩礼还能退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3-05-06因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属于退还彩礼的法定情形,男方要求女方退还彩礼的,女方应当退还。退还彩礼的法定情形是: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
没领结婚证却怀孕了,请问彩礼能退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02-20未登记不构成婚姻关系,男方有权退彩礼。 法院将按有利于孩子成长原则确定孩子抚养权归属。但孩子未满两周岁时一般优先归母亲抚养,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方抚养子女的,另一方有权探视并支付抚养费。抚养费标准,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其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由法院根据孩子实际支出、当地的生活水平及双方经济状况综合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