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的故意与过失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5-31 20:52:03 351 人看过

犯罪故意是我国刑法确定的罪过形式之一,根据刑法第14条规定,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两方面特征;其一,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根据意识和意志这两个方面的不同情况,刑法理论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我国刑法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另一种罪过形式。我国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过失犯罪,都要求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没有法定的严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谈不上犯罪过失的存在。

根据刑法第15条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

(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2日 13:5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一、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有以下特征: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上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疏忽大意行为主观上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自己所实施的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但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是说,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
    2023-04-29
    91人看过
  •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鉴别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办法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反之,不能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则属于间接故意。1、行为人是否同时认识到了阻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2、行为人是否有实际根据和理由,认为这些条件是存在的;3、在事先和事中,行为人是否有利用这些条件积极阻止结果发生的倾向和行为;三、过失犯罪与过失行为的联系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2023-04-12
    151人看过
  •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有哪些不同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是指犯罪是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很显然,对于同一种犯罪而言,故意的心态要比过失的心态恶劣的多,因此法律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除此之外,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有哪些不同呢?详情请看下文。(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条规定说明,那怕产生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
    2023-04-28
    484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法律上的界定
    该段内容讲述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结果所起作用以及处罚方面的差异。过失犯罪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 处罚方面: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差异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在法律制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例如,抢劫、杀人、诈骗等行为都属于故意犯罪。对于故意犯罪,
    2023-08-30
    237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之间有什么不同
    一、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之间有哪些不同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
    2023-04-29
    98人看过
  •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何区别?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包括两种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刑法》规定的具体罪名也是按照这一逻辑来展开的。因此,证明自己是过失犯罪,也应当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即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自己内心并不想危害后果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
    2023-05-06
    193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不成立共同犯罪
    即一人出于直接或间接的故意而实施的某一行为,与另一人因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而施行的某一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况也是根据各人的罪过形式和行为形态,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医生甲为杀乙故意加大处方的药量,护士丙因工作不上心未发现而直接用药,造成乙死亡。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丙因过失构成医疗事故罪,二人不是共犯。一、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刑法对故意犯罪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样的行为的发生和结果的产生。因此故意犯罪体现出犯罪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根据该条规定,对于故意犯罪,都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在故意犯罪中,还可以将其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
    2023-02-17
    91人看过
  •  怎样区分间接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本文探讨了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两种犯罪行为都预见到了某种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区别在于间接故意犯罪放任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则是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因此,在判断犯罪行为时,需要考虑行为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程度。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预见到了某种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在间接故意犯罪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放任结果的发生;过失犯罪是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相信自己能够避免。 间 接 故 意 与 过 失 的 认 定 : 避 免 与 相 信间接故意与过失的认定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以及其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故意与过失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危害结果等。首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认定间接故意与过失的重要依据。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2023-09-11
    215人看过
  • 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
    一、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1、主观意识不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而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刑事处罚不同: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而且必须是过失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3、结果对定罪影响不同:故意犯罪往往不考虑结果,只要有主观故意,即可构成犯罪,结果只是对量刑有影响。而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没有造成不会构成犯罪。二、犯罪故意包括哪些种类?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自已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明知会发生
    2023-04-28
    439人看过
  • 过失决水罪,过失决水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分?是什么意思
    一、什么是过失决水罪过失决水罪是指过失决水,引起水灾,危害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过失决水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过失决水罪的社会危害性及行为表现1、本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本罪行为上表现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决水行为,并且造成了严重后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1)行为人必须实施引起水灾的行为,即改变水势,使之泛滥成灾的行为。这种行为多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行为人不注意公共安全以致酿成水灾。如果负责防洪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严重不负责任或擅离职守,过失引起水灾,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重大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不构成本罪,视情节可定为玩忽职守罪。2)构成本罪必须已经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重大公私财物遭受重大损失。如果造成的危害后果不严重,或者未造成危害后果,不构成过失
    2023-03-16
    157人看过
  • 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过程、阶段的区别是什么?
    1、故意犯罪的过程是对犯罪在时间、空间上的发展持续所作的描述。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它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2、故意犯罪的阶段也称为故意犯罪的发展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人为划分的段落。可分为犯意形成阶段、预备阶段、实行阶段和行为后阶段等。3、故意犯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包含若干具体的故意犯罪阶段,这些具有不同特征的阶段处在故意犯罪发展的总过程中,呈现出先后相互衔接、此起彼伏的递进和发展变化关系。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属性与特征。4、关系(1)区别:前者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的结局和状态,属于相对静止概念和范畴;后者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与进程中划分的段落,属于相继运动发展的概念。任何一个犯罪行为只能构成一种犯罪形态,而同一个犯罪完全可能同时具备两个犯罪阶
    2024-02-03
    300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02-27
    112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分界线在于主观意图
    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其中故意犯罪是主观具有明知、希望的情绪;而过失是一种疏忽或者轻信能避免,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过失犯罪强调的是一种针对责任的犯罪,指的是该行为本身具有一种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先行的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还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故意犯罪分为哪几种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
    2023-07-04
    263人看过
  • 如何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方法:如果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故意犯罪矛盾吗?不是矛盾的概念,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故意犯罪是有主观的有意,知道或理应知道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过失犯罪完全是出于无意,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的。(一)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三)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
    2023-07-27
    201人看过
  • 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一、过失犯罪或者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根据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其罪过形式有以下特征:1、犯罪主体的心理态度,在认识上因素上,是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是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发生而实施了犯罪行为,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疏忽大意行为主观上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对自己所实施的轻信能够避免的犯罪行为是故意的心理态度;但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不论是疏忽大意过失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还是过于自信故意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结果,都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是说,过失犯罪的罪过形式的特征是:犯罪主体对自己犯罪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
    2023-04-29
    91人看过
  • 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鉴别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办法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反之,不能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则属于间接故意。1、行为人是否同时认识到了阻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2、行为人是否有实际根据和理由,认为这些条件是存在的;3、在事先和事中,行为人是否有利用这些条件积极阻止结果发生的倾向和行为;三、过失犯罪与过失行为的联系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2023-04-12
    151人看过
  •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有哪些不同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是指犯罪是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很显然,对于同一种犯罪而言,故意的心态要比过失的心态恶劣的多,因此法律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除此之外,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有哪些不同呢?详情请看下文。(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条规定说明,那怕产生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
    2023-04-28
    484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在法律上的界定
    该段内容讲述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结果所起作用以及处罚方面的差异。过失犯罪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 处罚方面: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差异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形态,在法律制裁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行为。例如,抢劫、杀人、诈骗等行为都属于故意犯罪。对于故意犯罪,
    2023-08-30
    237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之间有什么不同
    一、过失犯罪与间接故意之间有哪些不同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
    2023-04-29
    98人看过
  •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何区别?
    如何证明自己只是过失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包括两种形式:(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而《刑法》规定的具体罪名也是按照这一逻辑来展开的。因此,证明自己是过失犯罪,也应当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即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故意,为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自己内心并不想危害后果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失犯罪行为本
    2023-05-06
    193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哪些呢?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23
      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
    • 过失犯罪是哪些意思,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的共同犯罪是怎么定义的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04
      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这个问题在刑法理论与实务界存有颇多争议,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点便在于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它是否为一种独立而实在的犯罪形态?对此学者之间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肯定说认为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比如特拉伊宁便明确指出,在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过失实施的情况下,就发生过失的共同犯罪的问题。而且意大利现行的“罗科法典”便以其第113条明确规定:“在过失犯罪中,当危害结果是由数人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之间是不是有联系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04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