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约车司机虚假陈述,作伪证只罚款吗
1、网约定司机在法庭上作虚假陈述的,作伪证的,是不是只会罚款,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1)、如果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依据情节的轻重,给予罚款、拘留等处罚;
(2)、如果构成犯罪的,按伪证罪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犯罪情节量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证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二、伪证罪该如何认定
(一)伪证罪与非罪的界限
1、对于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工作不负责任,疏忽大意,或者业务水平有限而提供不正确的鉴定、记录、翻译的;
2、以及由于对于案件真实情况一知半解,认识不准确,或者道听途说而传闻作证,从而提供了虚假证明的;
3、因不具备伪证的主观故意,不构成伪证罪。对于虽有伪证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应认定为犯罪。
(二)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
这两种犯罪都有陷害他人的故意,两者的区别是:
1、前者的主体是特殊主体;而后者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2、前者的行为是在侦查、审判中发生的;后者的行为是立案侦查之前实施的,并且是引起案件侦查的原因。
3、前者是通过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等手段实现的;后者则是作虚假的告发。
4、前者只是在个别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提供伪证;而后者则是捏造了整个犯罪事实。
5、前者的目的可能有两种: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而后者的目的只能是陷害他人,使无罪者受到刑事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四条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n(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n(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n(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n(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n(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n(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n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虚假陈述要受罚吗
253人看过
-
虚假陈述与伪证罪的关系
262人看过
-
被害人虚假陈述可以成伪证罪主体吗
125人看过
-
验证虚假陈述的原则
405人看过
-
虚假陈述e代驾会怎么被罚款
147人看过
-
罚款金额的计算规则——虚假陈述
437人看过
-
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能做虚假陈述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十八条禁止国家工作人员、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禁止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市场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
-
交警开车撞人虚假陈述怎么处罚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191、从您的描述来看,伤者伤情尚不足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因此不会承担刑事责任;2、民事赔偿责任主体到底是您还是您朋友,应以交警队确认的肇事方为准。但您虚假陈述事实行为系过错行为,若因此造成对方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3、您的行为,在客观上还阻碍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有可能受到行政处罚。但在实践中若情节较轻,未造成社会危害,则一般不会收到处罚。
-
公司收购虚假陈述怎么写安徽在线咨询 2022-01-28这位先生/女士,您好,您的问题已收悉。 首先,就您的问题我们为您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关于被告怎么赢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您是想被告完全不承担责任还是想减轻赔偿责任?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您的描述是一个三方法律关系的分析,并未有告知证据,所以关于您的问题还需您来电详谈。 请问虚假陈述的内容是什么?分包给c公司是主体结构还是辅助工程?
-
股东存在虚假陈述是哪些意思?哪些是虚假陈述呢澳门在线咨询 2022-08-29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虚假陈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
民事诉讼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四川在线咨询 2022-07-05起诉异地的公司必须去公司所在地法院起诉。《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