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揭是五份,一份客户自留,一份公司留档,一份房产局备案,一份银行留档,一份缴纳契税时留档全款和分期付款客户,是四份一份客户自留,一份公司留档,一份房产局备案,一份缴纳契税时留档签定正式的购房合同,在拟定的时间地点,购房者备齐所有凭证,与开发商或代理商正式签定购房合同。预售合同(期房)和出售合同(现房)区别是:购房合同一般包括商品房预售契约(期房)和商品房买卖契约(现房)两种。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时应注意:(一)不要贸然交付定金。建议购房者购买商品房时一定要亲自到相应楼盘的售楼部,查看开发企业是否已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如没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则说明此楼盘不具备商品房预售条件,千万不可贸然交付定金。(二)仔细审查关于房屋面积的约定。
一、开发商没有预售证是否可以卖房
1、首先,我国商品房预售实行许可制度。开发企业进行商品房预售,应当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预售许可,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不得进行商品房预售。
2、依照上述规定,具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期房销售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讲,也就是开发商取得了销售许可证才获得签订期房销售合同的主体资格。因为无论是商品房买卖合同还是认购书,都要求签订双方具备主体资格,消费者作为买方要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开发商作为卖方要具备销售资格,这样双方签订的合同才能认定为有效。没有取得预售许可证开发商是不能销售商品房的。
3、需要提醒购房者的是在诉讼中,出卖方故意隐瞒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证据需由购买方举证。因此为了避免举证不力以及其他法律纠纷,避免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失,建议您还是不要购买没有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为了防止开发商故意隐瞒,可以请律师陪同签订购房合同,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买新房有几份合同需要签订?
490人看过
-
如何签订购房合同,购房合同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170人看过
-
签订房屋订购(认购、预购等)合同需注意
362人看过
-
没有签订房屋购买合同怎么办?
357人看过
-
购房合同签订后如何领取房屋
152人看过
-
购房合同要有哪几种签订方式
200人看过
购房合同本质上是房屋买卖双方就交易行为达成的一致合同,是双方的共同的意思表示。购房合同的内容主要是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例如买方何时付款,卖方何时交房等。购房合同的作用是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交易顺利的情况下,双方凭借购房合同办理过户手续,... 更多>
-
房屋买卖合同的签订需要签购房合同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5-05一般来说,房屋买卖合同签署必须本人签字;如有特殊情况,可以由受托人持本人身份证,委托人亲笔委托书(或公证书)及其身份证件来签署合同。 签订购房合同的注意事项: 1、基本的“五证”齐全。一定要审查开发商是否具有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有了预售证许可证,则通常开发商也具有了房地产开发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开发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共五证。这是买房能否办房产证的关键。 2、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一定要参照
-
没有签订购房合同的房屋买卖纠纷广西在线咨询 2022-08-02一般的纠纷不要紧,要看是什么问题,如果影响买卖的建议等待如果只是定金之类的纠纷没什么关系,不影响买卖,小问题不会冻结房产的不违法,只是有些不妥当。
-
签了购房合同只有签订了房屋装修协议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21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与装修协议没有因果关系,商品房可以是毛坯房,标准房,精装房,这需要看样在合同中约定。对于销售商强行签订装修协议,你可以拒绝。因为,你有权选择装修公司,也可以暂时不装修,以减轻还债压力,等债还清了再装修。房屋买卖合同上的固定装修一般指墙壁刮白或鼻子、灯具,地砖或地板,开关插座,厨房全套,卫生间全套。包括相关的水路、电路、燃气等。但是空调、家电、沙发、床、餐桌等可以移动的,以及窗帘、
-
买房子签订了购房合同只要签订房屋使用条款, 那么购房合同是否有效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1没有法律效力,一旦开发商有什么变故,你会很被动,存在产生纠纷的可能,因此必须签订购房合同,保证双方利益,签订购房合同需要注意项如下:房屋的性质,住宅用地是70年,商业是40年,有些人会打着住宅的幌子卖商业的房子。房屋的朝向,这个在自己选择好的朝向后在购房合同上也要看仔细。房子的面积,房子的面积是否和当时说好的一样,不要差个几平方的。房子的层高,一般的标准层高是3米,净层高是2.8米。房子的交房时间
-
房屋购房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福建在线咨询 2021-03-091、买售人应当仔细阅读本合同内容,对合同条款及专业用词理解不一致的,可向当地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咨询,如无异议视为双方同意内容。 2、在签订合同前,出卖人应当向买受人出示应当由出卖人提供的有关证书、证明文件。 3、合同条款应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