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现实评价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6 10:13:22 385 人看过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多部法律、法规和解释等对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作了规定。第一部是国务院1987年7月31日发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暂行规定》依据劳动争议的种类,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作出分门别类的规定,分别规定为60日、30日和15日。但未规定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现该《暂行规定》已于1993年被废止。第二部是国务院1993年7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该《条例》将劳动仲裁时效统一规定为6个月,比《暂行规定》要相对延长,而且仅就仲裁时效的延长作了规定,未对时效的中止、中断作出规定。第三部是我国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这一规定,无疑将劳动仲裁时效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固定下来,但该法将原来的6个月时效缩短为60日,大幅度地减少了劳动仲裁时效的期间,而且未对劳动仲裁申请期限的终止、中断、延长作出系统明确规定。第四是1995年8月11日劳动部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第八十五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从申请至受理的期间应视为时效中止。该《意见》仅对仲裁时效中止问题作了规定,仍未对期限的中断和延长问题作出规定。第五是1995年9月1日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规定:《劳动法》第八十二条对一般情况下仲裁申诉时效作了规定,《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的规定是对特殊情况的特殊规定,应当继续执行。这虽使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在借助1993年《条例》规定的情况下,使仲裁申请期限的延长问题有了说法,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因为《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仍还存在是在哪一申请期限基础上延长的疑惑,且劳动部本无法律解释权,通过《意见》和《通知》的形式对法律法规作这样的解释,从立法法角度看,能否站得住脚,值得商榷。第六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4月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期限为由,做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和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是,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该《解释》解决了仲裁部门以超过60天申请时效作出不予受理后,申请的一方当事人的有否有诉权和胜诉权的问题。从以上法律、法规、解释等的颁布时间顺序来看,《暂行规定》最早,《条例》其次,《劳动法》居中,《意见》和《通知》退次,《解释》最后。从法律的效力来看,《暂行规定》已废除止不具有法律效力,《劳动法》具有最高权威,其次是《条例》和《解释》,最后才是《意见》和《通知》。根据仲裁实践中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都是以《意见》第85条解释后的《劳动法》第82条计算仲裁时效的起点。依据是《条例》第23条出台时间比《劳动法》要早,《劳动法》出台后,根据后法优于前法的原理,《劳动法》应优于《条例》。在实践中,由于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较难界定,又以《意见》第85条解释《劳动法》第82条中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从而造成《条例》第23条的规定虽未失效,却少有人问津,事实上已退出仲裁实践运用舞台的现象。在各地劳动争议仲裁的案例中,普遍认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应为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天。因此,《劳动法》的出台,事实上造成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从6个月缩短为60天。

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规定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法条、一个条例、一条意见、一个通知和一个解释,即: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0天;超过60天期限提出申请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当事人如不服该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和通知,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后,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不可否认,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对于解决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曾起到应有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及劳动争议案件的日益增多,原有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并不适应今日形势之需要,如仲裁时效偏短,起算点模糊,缺少中止、中断、最长时效规定,裁、审适用法律不统一等缺陷日益显现,亟需变革制度本身。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7日 09:2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仲裁时效相关文章
  •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革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改革的思考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一调一裁二审”的单轨处理程序,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先行处理,如对仲裁结果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但对劳动争议仲裁的监督却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机制,因此仲裁的监督长期限于不太严格的内部监督,导致仲裁实践中难以把握,许多仲裁机构使用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许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以许多争议没有明确规定在法定的受理范围中为由,对这些争议不予受理。具体来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弊端是: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劳动争议内容的复杂化,“先裁后审,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需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受到限制,有的劳动争议因不能进入仲裁程序而使当事人丧失了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不
    2023-04-27
    260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概述
    我国仲裁制度发展史上,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出现最早。1928年6月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劳动争议处理法》,1933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颁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初期,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都在逐步发展和完善。1955年7月以后,由于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由信访部门承担,劳动争议处理机构陆续被撤销,导致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断。直到198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标志着中断30多年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得以恢复。一、劳动仲裁制度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明辨是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居中公断,依法做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劳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是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有以下特点:(1)双方可提请劳动争议仲裁
    2023-03-23
    130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员和仲裁庭制度
    一、仲裁委员会与仲裁员仲裁委员会仲裁劳动争议是基本原则,但仲裁委员会是由三方组成,大多为兼职,而争议案件众多;为提高仲裁委员会工作效率,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即仲裁委员会聘任专职及兼职仲裁员,两者地位、权利义务是相同的。当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仲裁委员会指定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负责争议案件的具体仲裁工作。仲裁庭一般由三名仲裁员组成。简单劳动争议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决定不组成仲裁庭而指定一名仲裁员处理。仲裁员与仲裁委员会成员不同,后者是基于国家授权产生的,仲裁员则是仲裁委员会聘任的,两者在职权、撤换等方面均不同。仲裁员必须服从仲裁委员会的决定。二、仲裁庭仲裁庭是在仲裁委员会的授权和领导下,以仲裁委员会的名义独立仲裁劳动争议案件,向仲裁委员会负责的专门机构,服从仲裁委员会的领导。劳动争议仲裁庭对重大的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应当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决定
    2023-04-25
    122人看过
  • 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
    1、仲裁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2、仲裁时效的计算。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遭到了侵害,这是其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基础。从这一时间点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符合仲裁时效是
    2023-03-17
    291人看过
  • 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
    1、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2、该仲裁时效可中止、中断;3、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一、工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范本案由:工伤待遇争议申请人:吉某,男,1982年8月12日生,汉族。工作单位:山西省和顺县某公司。用工性质:聘任制。住址: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村、被申请人:山西省和顺县某公司地址:山西省和顺县劳动仲裁请求事项:1、请求裁决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解除劳动关系。2、请求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因工受伤的相关费用,合计105000元。具体如下:1、一次性医疗补助金3000元×18月;2、一次性就业补助金3000元×9月;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3000元×8月。事实与理由:2011年8月6日申请人在被申请人处作业时腿部严重受伤。
    2023-03-26
    230人看过
  • 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规定看,劳动关系确认不适用仲裁时效制度
    仲裁时效制度规定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同时,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作出了不受一年诉讼时效期间限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对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和适用仲裁时效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但未对确认劳动关系是否适用一年时效问题予以明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三十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仲裁申请应当予以受理,并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第一属于本规则第二条规定的争议范围;第二有明确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第三在申请仲裁的法定时效期间内;第四属于仲裁委员会管辖范围。”又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第一项规定,确认劳动关系争议属于劳动争议。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者申请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在时效期间进
    2023-03-30
    367人看过
换一批
#仲裁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仲裁时效
    相关咨询
    •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时效为一年,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26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
    •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多少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2-2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期限为一年。仲裁期限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劳动报酬诉讼期限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犯权利之日起计算。但是,自侵犯权利之日起20年以上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期限。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期限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多久,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4-21
      一、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 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
    • 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时间为一年,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
    •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法律思考是什么
      台湾在线咨询 2023-01-26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法律思考: 一、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二、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