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暴力离婚案件中女方是否能够获得赔偿
遭遇家暴离婚当然可以申请赔偿。法律规定,一方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过错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
【离婚经济帮助】离婚时,如果一方生活困难,有负担能力的另一方应当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离婚损害赔偿】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三)实施家庭暴力;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五)有其他重大过错。
二、被家暴离婚需要冷静期吗
被家暴离婚是否需要冷静期,需要具体分析:
1.协议离婚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就子女、财产等问题协商一致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
2.诉讼离婚是指一方单方要求离婚,未协商一致而提出离婚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
离婚冷静期适用于协议离婚,不适用诉讼离婚。
三、男方有家庭暴力离婚孩子归谁
离婚时,孩子抚养有争议的,法院一般按如下处理:满两周岁法院将根据双方实际条件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原则确定孩子归属,满十周岁法院还会征求孩子的意见。
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哺乳期内的孩子原则上母亲,十周岁以上的征求孩子的意见,其他的要看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要综合考虑夫妻的工作,收入,教育等。另一方按固定收入的20-30%支付抚养费,并有权探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
-
是否能够通过家暴证据获得离婚赔偿
95人看过
-
可否在家庭暴力离婚中获得精神抚慰赔偿
463人看过
-
夫妻关系中的家庭暴力能否获得损害赔偿
395人看过
-
打孩子是否属于家庭暴力?离婚后是否能够获得抚养权?
90人看过
-
家暴离婚孩子判给谁,家庭暴力离婚如何获得赔偿
247人看过
-
离婚后遭受家暴,能否获得赔偿?
74人看过
-
在离婚案件中,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无过错方可否获得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8夫妻一方被另一方家暴了,是夫妻感情破裂的依据之一,受害一方有权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在离婚时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之于离婚后的的路在哪里,主要要看自己的缘份的,如果有缘份的话,可以重新招一个配偶结婚过日子的。下面是诉讼离婚及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
-
离婚后,女方在家庭暴力方面有权获得赔偿吗?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4-12-04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离婚后,父母对于抚养的子女有权达成协议,就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负担达成协议。如果协议不成,则由人民法院判决。关于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的协议或判决,不影響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
-
家庭暴力离婚案件怎样取证取证,家庭暴力离婚证据获得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191、涉及家庭暴力离婚案件,受害人应保留相关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受害妇女遭受暴力侵害后,及时、全面地收集、保存各种证据,包括:身上的伤痕、带血的衣物、被打掉的牙齿、揪掉的头发、撕破的衣服;施暴者的凶器如刀、针、铁棍、木棒、石头等。 3、平时注意保留书证、物证,如验伤病历记录、警察笔录、被破坏的衣物、对方使用的凶器等。 4、受害人在遭遇家庭暴力后向妇联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
-
离婚案件应准备哪些证据, 离婚时女方遭遇家庭暴力, 有权获得赔偿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04一、离婚案件应准备哪些证据法院审理案件是围绕证据进行的,没有证据,有理也打不赢官司。比如,女方不能忍受男方长期的家庭暴力,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起诉前,应当有意识的收集家庭暴力存在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是,男方施暴后留下的伤痕照片、报警电话记录、警方笔录、居委会的证言、验伤单据、证人证言等。如果女方在殴打后,不报警、不验伤、忍气吞声,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就不能向法庭提交相关证据,那么诉讼请求就很难
-
离婚后,男方施加家庭暴力,女方是否有赔偿?广西在线咨询 2024-12-04在离婚诉讼中,如果男方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女方仍然有權获得赔偿。在离婚程序启动时,女方有权向男方提出要求,支付因离婚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费用。在此类婚姻纠纷中,如果有任意一方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导致婚姻走向尽头,那么无过错的另一方将会优先得到赔款:首先是重婚的行为;其次是与其他异性开展同居生活;再次是进行家庭暴力的行为;随后是对伴侣或子女进行虐待和遗弃的行为;最后一项,即存在其他严重违背道德和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