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可以和个人签订劳务协议的,两者之间一旦签订协议是会建立起劳务关系的。劳务协议期限一般为两年的时间,并且用人单位要按照劳动者工作的天数和时长支付劳动报酬。
一、用人单位可以和个人签订劳务协议
用人单位可以和个人签订劳务协议的。作为用人单位,法律允许其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劳务协议期限一般为多长时间
劳务协议期限一般为两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
三、劳务协议提前解除需要赔款么
劳务协议提前解除不需要赔款。因为劳务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只能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处理。但劳务协议中约定提前解除劳动协议的需要赔偿违约金,则需要赔偿。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
单位可以直接与个人签订劳务协议吗,单位与个人的劳务协议纠纷可以劳动仲裁吗
331人看过
-
个人与个人怎样签订劳务协议,个人同时与两个单位签订劳务协议是否违法
256人看过
-
单位与个人未签劳务协议违法吗,单位与个人未签劳务协议怎么办
79人看过
-
研究生是否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协议?
305人看过
-
三方协议签订了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协议吗
371人看过
-
个人和单位签包工协议
468人看过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自其依法成立之时产生,自其依法撤消之时消灭。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 更多>
-
一个人可以和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何与两家用人单位?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02劳动合同法里有明确规定,并不是简单禁止从事两份以上的工作,而是有条件地彰显劳动者有为多家用人单位提供工作的权利。根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4项,以及第91条规定的解除,如果你要与两家及以上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话,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你得告知第一家用人单位:你有意向与第二甚至第三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你与第一家用人单位就工作时间等问题约定清楚以不影响第一个劳动关系的顺利履
-
劳务派遣用人单位的保密协议怎样签订北京在线咨询 2023-05-09劳动合同中的保密协议一般与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有关,公司可以再保密协议中约定员工对工作期间接触和了解到的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在一定年限内进行保密,同事约定违约条款,明确劳动者违约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以便公司时候发生泄密进行追责。该协议可以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也可以由派遣公司与劳动者签订。 风险提示:劳务派遣公司还可以根据用工单位的性质和要求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但需注意合同相对性原则,劳动者违
-
所在单位和工人签订用工协议书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8用工协议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必备条款。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劳动合同
-
个人和单位签包工协议湖北在线咨询 2021-11-09个人和个人可以签订承包商协议,只要符合签订协议的法定条件。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的生效要件主要包括: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是指合同主体独立订立合同,独立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资格。合同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为目的,自觉追求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二、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产生、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意思表示在外部的行为。当意思表示不真实时,不能只以行为
-
用人单位可以同时签合作协议和劳动仲裁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1-11-23合作协议中没有劳动关系,不能进行劳动仲裁。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申诉人必须是与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劳动者。(2)申请仲裁的争议必须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动争议,而是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劳动保障行政纠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3)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必须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4)必须向有仲裁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5)有明确的被诉人和具体的仲裁请求及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