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条件是:
1、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
2、侵犯的对象是交通安全;
3、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过失和过于自信;
4、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缓刑的条件是什么
交通肇事罪为过失犯罪,过失越小,争取判缓刑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过失程度:1、天气、路况、车辆性能等情况;2、是否存在其他车辆违规行驶、行人违规穿行,驾车人出于躲闪目的才造成事故的情况;3、被告人是否存在疲劳驾驶或身体素质差、紧急情况下处理不够灵敏或夜间行车等情况;4、是否存在车辆超载、超速、被告人边打手机边开车或边吸烟边开车等情况;5、被告人是否存在酒后开车、无证驾驶、驾驶报废车辆、驾驶刹车不灵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无牌照车辆的情况等。悔罪态度越真诚,争取判缓刑的可能性越大。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视为有悔罪表现:1、肇事后是否主动报警、积极施救、保护现场、将损失限制在最小。2、肇事的被告人要能够实事求是的向事故处理部门陈述肇事的具体情况、原因,不推卸责任,不违心规避法律。3、在事故处理中,肇事的被告人及其家人要能够积极赔偿受害人及其家人的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寻衅滋事罪构成必要条件的探究
253人看过
-
探究结婚所必备的条件
101人看过
-
倒卖武器装备罪的构成条件探究
326人看过
-
探究正当防卫成立的必备条件
147人看过
-
探究哪些情况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238人看过
-
毒品罪构成条件的探究
495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交通肇事具备哪些条件才构成犯罪呢?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0构成要件: 1、本条规定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行为人主观上是出于过失; 3、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4、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了重大事故,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才能构成本罪。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
-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是什么? 构成交通肇事罪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22一、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一)、犯罪主体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其中,本罪的主体可分为两大类:1、交通运输人员:交通运输人员不仅仅包括在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上的驾驶人员,而且还应当包括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比如(1)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2)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指挥人员
-
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2-05-291、主体方面,行为人人必须是单位或有刑事责任能力并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个人。 2、客体方面,行为人的行为必须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3、主观方面,行为人的行为在主观上存在着故意或过失。 4、客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一定的危害行为或产生了一定的危害结果。
-
交通肇事罪是否构成刑事责任追究?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27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解释
-
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1-09-03从事交通运输人员或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只有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的行为,才能认定为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