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审时效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1、民事诉讼中申请再审的,再审时效的规定如下:
(1)、对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效力后6个月内申请提出;
(2)、申请再审时,如果出现有新的证据;主要证据是伪造;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3)、人民法院受理检察院抗诉的,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
2、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第二百零五条申请再审期限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规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
(2)第二百一十一条裁定再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但经该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
二、民事诉讼申请再审有哪些条件
(一)申请再审的主体必须合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出申请再审的只能是原审中的当事人,即原审中的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判决其承担义务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二)申请再审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申请再审。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判,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作出的依法可以上诉,但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未提起上诉的裁判、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审裁判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判。可以申请再审的调解书包括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基础上制作的调解书。
(三)申请再审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超过2年期限的,即使申请再审的理由再充分,也不能引发再审程序。
对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时间,民事诉讼法未直接作出规定。但从立法的总体精神看,对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时间与对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时间应是一致的。
(四)申请再审必须符合法定的事实和理由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裁判已经生效的案件,申请再审必须具备应当再审的法定事实和理由: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百零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二百一十一条
-
再审时适用什么时候的法律
336人看过
-
2022法定继承遗产时效有什么规定
376人看过
-
2022最新遗产继承诉讼时效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440人看过
-
什么是探视权时效的法律规定
394人看过
-
与再审相关的法律规定
285人看过
-
法律规定婚姻无效可以再审吗?
315人看过
-
再审时效过了如何,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江苏在线咨询 2023-09-19再审时效过了,申请人无法自行申请再审,可向原审法院提出内部纠错建议。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再审的申请期限为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刑事案件的再审申请期限为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
-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再审时效是怎么规定的宁夏在线咨询 2023-06-03刑事诉讼法的再审程序是这样规定的: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2、符合申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3、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
-
-
民事诉讼法规定再审裁定的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再审后还可以再审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2-09我国实行二审终审制。如果终审后,当事人不服或者有了新证据,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法院准许再审后,原来的判决中止,如果法院再审作出新的判决,原判决就无效了。法律链接:《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
-
脱审车怎样再,法律的规定是什么安徽在线咨询 2023-12-19脱审车依法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再审即可。对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对提供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单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当予以检验,任何单位不得附加其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