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挪用公款罪是否已构成既遂
依据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二、在我国挪用公款如何起诉
挪用公款的行为需要进行起诉的,必须通过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因为挪用公款案属于公诉案件,必须经过司法机关侦查后才可以决定是否向法院起诉的。
公司可以去公安机关报案,案件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后,认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准备公诉书,并且将犯罪证据材料移送给法院。
三、挪用公款罪的追诉时效有多长
挪用公款罪是追诉期,追诉时效为五年、十年、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如果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经过五年。如果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则经过十年。如果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则经过十五年或者二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八节 时效 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n(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n(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n(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n(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如何判断盗窃已获国家机关证件罪是否构成既遂?
351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的公款如何进行判断
446人看过
-
挪用公款如何判断是否用于个人使用
326人看过
-
如何判断合同诈骗罪是否已遂或未遂?
73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既构成洗钱罪又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哪些犯罪
135人看过
-
如何判断是否已构成涉嫌玩忽职守罪?
196人看过
-
挪用公款罪既遂刑罚是否依法判刑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11挪用公款罪既遂判刑的规定为: 1.一般情形下,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挪用公款罪既构成洗钱罪又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哪些犯罪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17根据刑法的规定,洗钱罪的上游犯罪包括:1。毒品犯罪。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我国禁毒法律规定的涉毒犯罪。二、组织犯罪织犯罪。黑社会组织犯罪是指以暴力、威胁、贿赂腐蚀等为基本手段,以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三、恐怖活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是指组织、领导或者参与恐怖活动组织,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用金钱和物质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个人实施恐怖活动的犯罪行为。四、走私犯罪。走私犯罪是指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
-
挪用公款罪的公款如何进行判断湖北在线咨询 2022-06-011.挪用公款罪中的公款判断手段有:公款既包括国家、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也包括由国家管理、使用、运输、汇兑与储存过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货币。 2.行为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挪用公款罪既遂有何惩罚?北京在线咨询 2023-02-02挪用公款罪既遂的惩罚: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
拒不执行判决罪已经构成既遂还如何判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21构成拒不执行判决法院将按以下标准判刑: 犯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款; 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上述刑罚。 拒不执行判决只有情节严重才会构成犯罪,需要立案调查。情节严重是指以下情况: (一)被执行人隐瞒、转移、故意损坏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导致判决、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