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临离婚案件遭到威胁要杀人该采取什么措施
公民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时应立即报警,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协议离婚有困难的可以通过法院诉讼离婚,在诉讼过程中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的,还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二、夫妻协议离婚须符合哪些离婚条件
夫妻协议离婚的条件如下:
1.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离婚;
2.双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当事人持有离婚协议书,协议书中必须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4.男女双方有合法的婚姻关系,持有结婚证。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三、离婚诉讼一般在哪个法院
离婚诉讼一般在被告住所地法院或经常居住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离婚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n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
收到网贷威胁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113人看过
-
遭受威胁性催债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处理
174人看过
-
收到威胁短信时如何采取措施?
126人看过
-
隐私安全受到威胁:如何采取措施防止立案?
317人看过
-
担保人面临起诉,该采取哪些措施
99人看过
-
警务人员面临口头威胁时的处罚措施
62人看过
-
视频遭到威胁时,会采取何种措施?福建在线咨询 2024-12-12如果您面临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失措或者支付金钱来解决问题。即使您支付了金钱,也不能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此外,这个人可能会继续对您进行恐吓和威逼,这种行为可能还会反复发生。然而,最好的解决办法仍然是寻求警方协助,这是最为可靠和有效的途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侵犯。
-
如果遭受恐吓威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福建在线咨询 2024-12-30如果出现以下行为之一,将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1.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2. 公开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治安管理处罚; 4.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 5.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6. 偷窥、偷拍、窃听或散布他人隐私。 如果情节较轻,将会被罚款或拘留五日以下
-
-
当受到威胁和恐怖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新疆在线咨询 2024-12-21如果出现以下行为之一,将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1. 写恐吓信或以其他方式威胁他人人身安全; 2. 公开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3.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治安管理处罚; 4.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打击报复; 5.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6. 偷窥、偷拍、窃听或散布他人隐私。 如果情节较轻,将会被罚款或拘留五日以下
-
软件下载后遭盗取,通讯录面临威胁,是否会遭受骚扰?山西在线咨询 2024-11-19可能会有人利用受害者的个人私密资料,如影像资料或通信录中的朋友名单等来进行恐吓勒索。他们通常仅在对方拒绝支付款项的情况下进行好友的骚扰行为,而不会有进一步的严重侵犯行动。但是,如果您不幸遭遇此类事件,这无疑属于典型的敲诈勒索犯罪案件,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排名第二的高发电信诈骗类型。在此,我们强烈建议您不要向对方提供任何资金,因为即使您已经转账,他们仍有可能再次要求您支付更多的费用。 根据《中华